黎明之前 谍战正酣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蕾 北京报道
从《潜伏》开始,谍战片成为荧屏上最新的热门题材,无数的谍战片进入观众的视野。而最新的谍战片《黎明之前》也自然成为当红的娱乐话题。
《黎明之前》的导演刘江说:“这部电视剧可能找到谍战片的突破口。”实际上,在众多谍战片蜂拥而至的时候,和以往所有的题材一样,谍战片也终于从火热、跟风逐渐走到了尽头。
更复杂的关系
和《潜伏》相比,《黎明之前》中的人物关系更加复杂,同时也加入了更多的悬疑和侦探元素,因此看起来更像美国悬疑剧。这部戏的主演之一吴秀波在《黎明之前》刚刚出演了《剑谍》,同样是一部谍战戏,随即又演相同类型的《黎明之前》,似乎有些重复,但他认为其中有不同的感受。
吴秀波说:“在上海碰到《黎明之前》的导演刘江,他提议我完整地看一遍剧本,于是在上海往北京的火车上,我一夜把它看完。这是风格独特的剧本,娱乐性和可看性都很强,角色和剧本也跟其他谍战题材不同,于是我改变主意接拍了。现在想想都有点后怕,我差点错过了一部好剧。”
吴秀波出演剧中的国民党陆军上校情报官刘新杰,代号031,和《潜伏》中的余则成不同,这个角色更多一点活泼,更多一点个人情感,对此他说:“戏剧千人一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前一提到英雄就是铁汉形象,而现在的英雄都要有自身的个性,031不是那种强势的英雄,他经常展现生活中的常态,比如他迷茫的时候很多。他经历过很多极致的事情,比如亲弟弟死去、同志牺牲、爱人去世,不过尽管命运屡屡打碎了他的心,第二天他依然面带笑容。”
在所有的谍战片中,《黎明之前》是一部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特别复杂的作品。在脸谱化的系统已经崩溃的今天,这种复杂性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比如反派人物陆军情报第八局局长谭忠恕,他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扮演者林永健说:“谭忠恕身为国民党情报高官,其实仅在职务行为中是个反派,抛开职业他是个极好的男人,对妻子关爱,对信仰忠诚,对兄弟仗义。而这众多的性格面也带来了更多的矛盾和看点,这或许就是现代戏剧的特点所在。”
电视剧的信仰
其实不管是《潜伏》还是《黎明之前》,还是别的谍战片,不管剧情怎么变化,不管人物关系如何复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信仰。《潜伏》中有一句经典的话:“信仰是无底的深海。”《黎明之前》同样是关于信仰的,吴秀波说他所扮演的刘新杰:“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信仰,这是一个特殊的名词,也是现代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之一,著名影视研究学者、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认为:“中国影视高扬起了信仰的旗帜,进入了信仰时代。”
时统宇说:“看了《风声》,影片结尾是周迅饰演的我地下党员(已牺牲)的旁白:老鬼不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那一刻,我的泪水控制不住了。再比如《潜伏》中余则成和翠平的对话:我们不为钱,但照样不怕死,由于我们是有信仰的人。再早一点,《集结号》中的: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中国影视正走在信仰时代的道路上,而这一特征,在谍战片中尤为明显。时统宇说:“这个时代讲究大片,但所谓大片,除了大制作,大投资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个好故事,一个能感动人的故事,一个大的价值观。中国影视回归信仰,至少有这样两点启迪:一,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有其深刻的信仰危机。二,我们开始了中国式大片的人间正道——用一个感人的故事去演绎中国精神。人们逐渐意识到:诚信沦丧的原因之一在于信仰的崩溃,没有了信仰,剩下的就是赤裸裸的利益或交易。当我们这个民族在整体和远景范畴上不差钱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信仰、精神、意义来内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而在这其中,影视产品所起到的作用独到而独特,我们需要在信仰的层面从头起航。”
鸡肋的谍战片
尽管有诸多制胜的因素,但是太多的谍战片仍旧让人有些审美疲劳。谍战片,不得不面对跟风严重的局面。谍战片走红之后,跟风者众多,《暗算》、《敌营十八年》、《一双绣花鞋》、《梅花党》、《羊城暗哨》、《特殊使命》、《保密局的枪声》、《夜幕下的哈尔滨》、《秘密图纸》、《黑三角》、《地上地下》、《誓言永恒》、《最后99天》、《冷箭》、《剑谍》、《猎鹰一九四九》、《勇者无敌》等等不胜枚举,任何时候,都有多部谍战片在各个电视台同时上演。
类似的事情中国观众已经见过太多次了,以前的革命题材,战争题材,军旅题材等等无不如此。不管是再好的题材,再高的立意,都经不起大量跟风的消磨,再多感动也变得麻木了。
《黎明之前》从播出开始,就一直被拿来和《潜伏》比较,对于一个艺术作品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实际上,《潜伏》之后的所有谍战片都有类似的命运,这是现代类型文艺作品共同的命运,不管怎么努力,都很难走出样板背后的阴影。
一项调查显示,69.7%的人半年内至少看过两部谍战剧,23.0%的人看过的谍战剧超过3部。以至于有人问:除了谍战片,我们还有没有别的可看的?
不仅仅是观众,就是电视剧制作者,也有同样的隐忧,多年以来,中国的电视剧一直都陷在“吵红一个,跟烂一个,再找一个”的恶性循环中。谍战片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剧情比较刺激,悬念叠出,节奏很紧张,特别是主角往往具有多重身份,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但即便是这么多好处,也抵不过太多同类型作品的消磨。《黎明之前》的几位主创本身也承认有类似的问题,林永健、吴秀波,包括导演刘江都认为寻找新的突破口并不容易。刘江说:“我是站在编剧的肩上找到了破解密码,即追捧美剧一代的视听习惯:快速的镜头切换、不断倒叙、反转的情节逼近以及大量纯侦破技术的真实再现,如通过药剂的化学反应,来推断死亡原因;通过口含照片,知道照片拍摄的大致时间;通过翻捡嫌疑人生活垃圾搜集线索等。这些导演或编剧的技术手段,就像抛下无数诱人的鱼饵,足以勾着观众的好奇心直到剧终。”
刘江的新尝试或者真的成功了,美国电视剧大片式的手法和感觉多少让观众觉得不太一样,但这毕竟只是个例,更多的谍战戏正在上演或者将要上演,他们同样要面对创新的难题,他们的突破口又在哪里?或者说,谍战戏终将延续以前的命运,被人炒烂,然后弃如敝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