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了些小鱼小虾”国土部“十月清查”诺言难兑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国土部10月底完成闲置土地清查,这似乎成了很难完成的事。
“市长段成武党内警告处分,调离市长岗位。”四川简阳市政府一位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这是此轮闲置土地的清查中,地方官员被问责的干部之一。
但是,对全国闲置土地的清查进展,《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土部等多个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均未给出明确的说法,要么说“还在进行中”,要么说“可能会开会”。
“在土地闲置中,除开发商有责之外,地方政府更不能开脱责任。”上海房地产经济学会高级经济师顾海波对本报记者表示,鞭子不能只打在开发商身上。最新数据显示,在2815宗闲置土地中,其中政府原因造成的土地闲置,占总数的六成。这也成了国土部工作难开展的主要阻力。
抓了很多鱼虾
“处罚比亚迪,只是‘柿子专拣软的捏’。”10月13日,顾海波提醒记者,比亚迪是一家民营企业,为何那么多国企的闲置土地不处罚。
近日,国土部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称,对比亚迪处以人民币295万元罚款。“国土部没收了位于西安的121亩土地。”比亚迪一位高管说,原因是非法将基本农田调整为建设用地。
10月13日上午,国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通报5起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并挂牌督办6起违法案件。在11起案件中,有6起涉及市、县级地方政府或开发区(园区)管委会违规出让土地、违法批地、违法征占土地或违法批准勘查、开采矿产资源。
“5起公开通报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中,做到查事又查人。”会上,国土部执法监察局局长李建勤说。比亚迪便是通报查处的5起案件之一。
“净捉小鱼骗老百姓。”一位熟悉双流蛟龙工业港的当地居民告诉记者,成都双流蛟龙工业港占地上万亩,说是建厂房却建成商品房以租代售,还有很多土地至今没开工。用顾海波的话说,“闲置土地的清查根本不可能做到彻底。”
国庆期间,记者在从成都双流机场去往市区的路上看到,双流蛟龙工业港项目有多处被围栏围着,标着“蛟龙工业港”的字样,但其中却是杂草丛生,偶尔有被新挖的痕迹,新鲜可见。
而在北京,从闲置土地的名单来看,大企业的身影则明显多了许多,包括远洋地产、中关村、新世界等,累计囤地逾百万平方米,闲置时间均在3年―5年左右。
国土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共发现违法用地行为3.5万件,涉及土地面积22.5万亩,其中涉及耕地8.5万亩。其中,前三季度立案查处违法用地1.7万件。
“查处结果将适时公布。”10月13日下午,国土部一位内部人士明确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此前,国土部加大了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包括违反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的“两高一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以及房地产项目违法用地案件。
硬柿子怎么捏
“第四季度国土资源工作任务艰巨。”
上述会上,李建勤表示,当前,国土资源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从历年全国土地违法案件数据看,第四季度违法用地量都居全年最高位。李建勤就此给出了三个解决办法:一要稳总量;二要深入贯彻调控新政;三要结构优化。
此前,国土部多次宣称,10月底基本清理完闲置土地,眼看还剩半个月时间了,但记者发现,清查闲置土地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顾海波说,在地方,因闲置土地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仅仅依靠国土部一个部委,难有大的建树。
“囤地,政府和企业都有责任。”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均持相同观点。“要解决多年囤地有禁不止,需要中央督促地方依法行事,发挥多个相关部委的联动作用,九龙治水。”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一位副总工程师告诉本报记者。
“因地方土地财政,决定着每个地方的GDP增长,而这远非掌控全国土地大权的国土部,一方就能协调好。”顾海波说,这是多年闲置土地难以彻底查清的主要原因。
对于闲置土地,其中《土地管理法》以及《细则》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均明确规定,“两年不开发,政府收回土地。”事实上,最近对全国的闲置土地的整顿效果并不明显。从表面看,“各地都在忙于应付‘十月大限’,但各地却各有自己的算盘。”
“要求各地10月底前,完成对闲置土地的查处任务,这并不容易。”国土部系统一位地方官员也对本报记者表示,闲置土地即便没有通报,也不代表不查下去。
但与此相反的,地方正在上演一场保卫战。在囤地黑名单中,北京闲置土地共160宗,其中125宗地块是由于政府原因造成的土地闲置,35宗是企业原因造成的。
本报记者对比发现,在北京的闲置土地中,130宗是2004年“8·31土地大限”前突击过关的项目,占了闲置土地宗数的八成多。“这些闲置土地的主人不乏大腕级房企。”一位业内人士说。
“在北京、上海、广州,很多土地多少年都用围栏围着不动。奇怪的是,上海一度居然被说是‘零闲置’。”顾海波直言,上海的闲置土地被“捂住”了而没有上报,“这显然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