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减碳先锋榜在世博园发布
9月18日,由华夏时报社主办的“2010减碳先锋榜暨低碳中国年颁奖盛典”在上海世博园远大馆隆重举行。
伴随着悠扬动听的音乐,颁奖盛典拉开了帷幕。按照组委会要求,颁奖盛典现场力求做到低碳。整个现场只有一个背景板和一个讲台,四周墙壁挂满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照片,让人未经论坛主题内容熏陶就已经亲身感受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次活动得到了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2010上海世博关爱生命共享阳光组委会、中国榜样公益活动组委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搜狐绿色等众多单位的支持和指导。组委会收到了众多企业及组织报选的包括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技术创新、低碳实践以及推动环保意识的公益活动等大量资料,经过近5个月的征询、推选,最终有12家企业和6个低碳项目及3家世博低碳示范场馆脱颖而出。
随着低碳浪潮在全球范围汹涌而至,新的利益冲突摆在各国面前,各国都在增强低碳博弈的能力。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既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也是中国的大机遇。
2010年“两会”期间,“一号提案”就是《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这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高度认同。提案指出,应将低碳发展道路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并将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9月8日,国务院就确定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表示,国家主导规划上的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比以往更加有力度,更具有科学性、计划性。低碳经济已真正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的低碳经济是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在现阶段,国家低碳政策制定,企业寻求低碳契机和公众低碳意识提升等各个方面,在中国各地区牺牲发展权和追求GDP的矛盾中,在世界碳权交易的博弈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国家低碳经济战略规划非常明确,但说与做之间偏差很大。因为,现在衡量地方政府是看GDP,所以地方政府在现阶段就很难兑现低碳承诺。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经济发展规模庞大,发展基础又十分薄弱,同时又要强调快速发展,要求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开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
国际环境也给中国的低碳运动施加了很多压力。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由于突出的排放地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然而,中国在会上宣布的自主减排并没有换来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甚至招致一些国家无端的指责、污蔑。这是国家利益的博弈,也是西方国家利用碳排放给中国经济发展设置的障碍。
在碳权交易领域,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似乎更大。发达国家已经在这一领域占据了主导权,有着比较完善的交易机制。中国现在只是一个不成熟的玩家,而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到2012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这样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任务的希望就更加强烈,加上政治因素,中国或将面临更多的碳讹诈。因此,中国的低碳道路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2010减碳先锋榜就是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组织发起的,宗旨就是在绿色奥运惯性的推动下,在低碳世博的引领下,在发展低碳经济诉求的推动下,通过寻找、推选、表彰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低碳文化传播等低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引领行业低碳标准的企业和企业环保项目,普及环保知识、乐享低碳生活,共建生态文明,助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对话平台。
颁奖盛典邀请到了世博局副局长吴云飞、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远大空调总裁张跃、利乐中国副总裁杨斌、格兰仕集团助理总裁陆骥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钱锋等政府、企业、机构的知名环保专家,嘉宾们从自身出发,结合热点发表了精彩演讲,为整个活动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2010减碳先锋榜只是个开始,我们还将继续开拓低碳之路,与所有减碳先锋并肩前行。相信,只要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参与其中,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地球就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石荣华)
嘉宾精彩观点
《华夏时报》副总编辑邵剑彪:
随着低碳浪潮在全球范围汹涌而至,新的利益冲突摆在各国面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方向,也是中国的大机遇。9月8日,国务院刚刚通过了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足以说明绿色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华夏时报》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主流财经媒体,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寻找、发现、评定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低碳经济的实践者、低碳标准的制定者,搭建起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的绿色对话平台,共同探讨低碳发展课题,分享宝贵经验。
我们将通过弘扬这些榜样的力量,号召并鼓励更多的企业行动起来,践行低碳诺言,同时向广大民众传播、普及低碳知识,倡导快乐、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为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
当前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经济革命正在席卷全球,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分别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的绿色新政。美国奥巴马政府出台了总额7800亿美元的再投资计划,投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汽车、绿色建筑等。英国政府也发布了低碳转化计划和可再生能源战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政府预算框架内列的碳排放管理规划的国家。日本政府也发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计划,进一步推动日本的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绿色新政不断的推进,引发了世界经济的新一轮洗牌。面对新一轮绿色经济发展浪潮,谁掌握先机谁就掌握了未来。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决定,很多部委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同时把低碳经济作为这些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对推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强大的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
我们面临着极端气侯事件增多,化石能源即将耗竭,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的局面。从国家战略角度看,中国提出走绿色、低碳的道路,既是我们内在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们调整发展方向、转变增长模式、改变生活习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我们应该怎样来发展低碳经济?发达国家从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加大绿色新政的投资,其中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投资的方向。我们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就是投资未来、投资可持续发展,使我们子孙后代也能够拥有和我们一样的资源,拥有和我们一样的发展空间。
低碳生活不是要我们回到农耕社会,而是要保持时尚的生活品质,改变我们浪费资源、浪费能源的生活习惯。我们应鼓励、倡导、宣传使用清洁能源,回收利用废弃资源,追求和创造清洁的、时尚的、舒适的生活环境。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钱锋宣读减碳先锋联合宣言:
保护地球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课题。为了地球家园的明天,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捍卫每一寸蓝天,每一汪碧水。在这里我们号召并承诺: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努力做到低碳环保;
积极要求、配合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等利益相关方实现环保目标;
在自己所属行业力求起到带头作用,引领行业标准;
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宣传低碳生活,普及环保知识;
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提高创新能力,在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等方面积极探索前行。
减碳先锋精彩瞬间
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总裁张跃:
世博园区使用的空调是远大的非电空调,所以在整个世博园半年的运作当中,减排了7.3万吨二氧化碳,等于种了300万棵树。远大馆建设过程当中,只用了传统建筑7%的水泥。
现在,气候问题越来越严峻,法规越来越严,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方式建造不节能建筑、制造不节能的产品,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今年群体性的地质灾害发生了两万多起,很多地方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反映出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后果。
国家颁布了很多建筑节能方面的标准,但没有执行。而且按照现在的模式,就算执行到位,也就节能60%。节能65%的建筑怎么做,又怎样做到节能80%?如果真的去实现,其实非常简单易行。
事实上,每一个企业都有相同的机会,因为日常经营管理中节能减排技术其实是不复杂的,行业内部的节能技术发展也不是高不可攀。每一家企业要从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企业行为中间去找解决办法,一定要从每一个细节上面去寻找最低碳的模式。如果再不行动,我相信将来是没有出路的。
利乐中国副总裁杨斌:
我们日常所喝的牛奶饮料,不用放冰箱就可以保存六个月以上,这是因为使用了利乐包装。利乐产品的技术发明改变了牛奶运输高能耗的状况。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上海、深圳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喝到来自内蒙古乃至来自澳大利亚牛奶的原因。
利乐在世博园没有场馆,但是利乐在世博园区有四方面参与,其中三个都涉及再生产品利用。我们在欧洲广场、宝钢大舞台都有用废弃的牛奶饮料盒做成的长椅;所有世博的公共卫生间里面采用的纸类用品全部都是再生的牛奶饮料盒当中提取的纸品;园区里所有的垃圾箱也都是废弃牛奶饮料盒做的。
利乐还将为发展低碳经济继续努力!
格兰仕集团助理总裁陆骥烈:
中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一样,在低碳经济和节能技术上都拥有作为的空间。格兰仕空调推出无辐高效定频空调,为占据中国零售市场75%的定频空调带来新的能效革命和高效变频技术一起为消费者带来全面的高性价比的节能体验。格兰仕作为微波炉行业先行者和领军者,推出全能微波炉后,又率先推出中国第一台国家一级能效微波炉,并启动了全国范围的能效万里行活动,借此全面推动行业和产业的升级,倡导节能减排。
减碳先锋就是要引领行业、推动社会、勇于实践、追求领先。今年是格兰仕微波炉空调、冰箱、洗衣机、小家电综合性产品的发布年,低碳经济和节能技术是后危机时代最重要的战略机遇,也是中国家电业升级转型,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重要支点。格兰仕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企业,也想以此次获奖作为一次新的起点,继续在组织行为低碳和产品节能减排上面以科技领先、制造为本的理念,为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太阳雨太阳能市场总监张超:
太阳雨太阳能历经十年的发展,目前每年产能已经接近200万台的太阳能热水器,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应用的制造和销售企业。
企业大力推行太阳能产品的同时,2009年又成立了中国新能源行业第一家公益慈善基金。如今,在社会上还有一些贫困山区、敬老院、福利院也同样需要清洁环保的能源,来提供热水改善他们的生活。为此,我们启动了“千村万村阳光热水工程”。在未来十年内,在全国近一万家敬老院、福利院,以及贫困山区的农村,为他们免费建设、捐赠太阳能热水、阳光热水工程系统。
减碳先锋企业:低碳经济的主力军
2010减碳先锋榜颁奖盛典真正的主角是企业。它们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增强了企业的绿色竞争力的同时,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在整个推选过程中,组委会收到了企业提供的包括日常经营中的节能减排措施、低碳实践活动等各种环保资料。虽然企业展示的低碳形象和环保重点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都是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世界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已表明,传统经济快速发展的副产品就是碳过剩,我们现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在复杂的竞争、政治博弈的环境下,也将产生矛盾、纠结、盲目投入、产能过剩等副产品。国家、企业、公众应该有足够的准备。
对于现阶段的企业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其实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尤其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困难更大。中国处在发展阶段,相较于发达国家无论在整体实力还是单项领域的技术都存在差距。虽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差距在缩小,但是,在瞬息万变的博弈中,微小的差距就足以分出胜负。中国在大多数领域都只是不成熟的玩家,而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失败就意味着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因此,在低碳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企业的低碳之路注定坎坷。尤其在技术领域,中国一直落后。这也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制约因素。中国新能源发展迅速,风能、太阳能、核能都领先世界。但是,80%的关键技术不掌握在国人手里,减排成本就变得十分巨大,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化,进而也就无法市场化。当然,技术差距可以通过时间来补齐。但是,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没有时间去等,就只有奉行拿来主义。正因为如此,金融危机后,国家投入到新能源、清洁技术领域的“救市”钱,由于技术不成熟,更多的又流入到传统“两高”行业中。
影响企业低碳道路发展的还有不成熟的社会大环境。低碳概念对于大多数公众而言时尚又陌生,在刚刚享受到温饱生活的同时,又要发展低碳经济,别说拥有标准化、规范化的低碳生活,就是环保意识也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专家表示,完成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公众意识、绿色消费、绿色制造、绿色金融四个基本环节,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了三十多年,而中国要在十年的时间重新来过一遍,所以国内的这个链条并不成熟。在完善整个过程的实践中,谁来规范,谁来监督,谁来指导,谁来传播,所有这些既是对企业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的挑战。
2010年减碳先锋榜就是要让真正走绿色发展道路,并能影响更多人参与进来的企业和有创新性、典型性的环保项目,走进公众视野,让绿色力量裂变。因为,中国社会需要的是从内到外的绿色。(石荣华)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