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价值5个亿的泪水和伤痛
冯小刚的5亿元制造
文/五大夫
《唐山大地震》上映之前,冯小刚一如既往地预测票房,这一次的数字是5亿,预测这样一个数字,对国内电影市场来说,无疑很冒险,在这个外国大片横行的年代,国内电影要在票房上达到5亿,并不容易。不过冯小刚最终仍然赢了,而且赢得痛快淋漓。
纵观《唐山大地震》的成功,得益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政府与资本的结合,报道揭示:《唐山大地震》是唐山市政府、“华谊兄弟”和“中影集团”三方联合投资,投资额分别为6000万元、5400万元和600万元。而作为最大的出资人,唐山市政府的6000万元中有15%作为投资,其余5100万元为“赞助”,但享有影片50%的利润。这是政府资本首次为大片“托底”。
政府托底,其实也意味着,《唐山大地震》本质上并非商业片,而只是一部政治宣传片而已。只不过它披了一层商业的外衣。
这一层外衣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好看,这也是《唐山大地震》成功的第二个因素。近几年来,灾难片几乎占据整个国际电影市场,社会领域也同样,各种预言、灾难之类的书籍也泛滥成灾,《唐山大地震》能够首映第一天票房超过《阿凡达》,三天超过《建国大业》和它借了灾难片流行的东风不无关系。
第三个原因则有些耐人寻味,据报道称:“《唐山大地震》公映的一周前和一周后,即7月16日至30日,半个月的时间无一部新片上映,这种现象很少见,足以说明《唐山大地震》的威力。”实际上,并非真的没有新电影上映,比如《怪物史莱克4》从7月12日调整到8月16日,为《唐山大地震》让路。因此早有媒体怀疑《唐山大地震》在半个月时间里一枝独秀有行政手段的嫌疑。有业内人士在媒体上透露,“并不是所有影片都惧怕与冯小刚正面PK而调整档期,实际上,有关部门对于《唐山大地震》有‘保护’,让一些电影‘被迫’退出竞争”。
虽然电影局并未承认,但很明显,这么长的暑期黄金档空白,只有《唐山大地震》一部电影上映,如何能不让人怀疑?
失去历史的《唐山大地震》
文/杯 水
人性、心灵的感动,这是《唐山大地震》的成功之处,但恰恰也是它的失败之处,原因在于,这些美丽的东西并不真实。
早有专家指出,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历史让人尴尬,但冯小刚却刻意地抽离和回避了这些尴尬的历史。
在30多年前的这一场天灾中,整个社会的表现并不如电影中的那么令人感动,一位社科院的研究员曾经在文章中写过一些当时的故事。
他说:“《唐山大地震》将一个原来非常复杂、深刻的‘灾难片’拍得简单肤浅,令人遗憾。因为唐山大地震,是在中国‘非常时期’发生的一场大天灾,在非常简陋、艰难的条件下,唐山百姓间的互救、以军人为主体那种奋不顾身的牺牲,可歌可泣。但同时,在‘文革’中一些非常荒诞的做法,对生命的不尊重,也非常典型地表现出来。”
这些“非常荒诞”的做法是什么呢?这位研究员在文章中表示,拒绝国际援助,信息不公开,以阶级斗争领导抗震救灾等等问题,“是对公民知情权的无视,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当然,三十多年之后,很多现象都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他说:“在这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当重大灾情发生,救灾就是压倒一切最重要的任务。而且,在接受国际社会救灾援助方面,一些观念也渐渐发生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使国门初启,开始被动接受国际援助,即不主动提出和要求国际救灾援助到有限接受援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国际救援的认识也更深入。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中国红十字会终于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受援请求。此后,在重大灾情时接受国际社会的款、物援助已成惯例。这一切,表明对个体的尊重。”
这种变化当然是好事,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可以无视在历史中的教训,既然以《唐山大地震》为名,其实也就不应该刻意回避那些特殊年代我们所犯的错误,更不应该在抽离历史之后再造出一个虚假的场面来。
也就是说,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不仅仅是回避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它给观众的是一个虚假的感动,观众或者并不知情,因此而流泪,但这眼泪岂不是太冤了一点。而且,一部没有真实历史的历史电影,却让很多人流泪,这并不是一个尊重历史,尊重观众感情的态度。
转型,从此失去期待?
文/一 水
《唐山大地震》存在争议,同样对于冯小刚的争议也不会就此停息。
票房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完美,实际上,不管是在媒体上,还是评论界,甚至是电影界本身,冯小刚都一直是个边缘人。在媒体上,除了对于冯小刚电影票房的关注之外,对于电影本身则很少关注,冯小刚本人和媒体的关系也并不好,更造成了冯小刚在舆论中的尴尬地位。在电影评论界,冯小刚的电影也是中国电影中评论最少的,其实这和冯小刚无关,而是评论界本身的问题,中国的评论界总是喜欢关注一些大问题,对于平民生活、百姓家常之类的话题向来兴趣不多,认为上不了台面,而偏偏冯小刚的电影一直都是平民电影,被评论界看不起在所难免。其三,在电影界,不管是中国电影界,还是国际电影界,冯小刚一直都处在边缘,和其他的中国大导演们几乎完全隔离,犹如独行侠一般。而且中国导演们疯狂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拿奖,唯独冯小刚从未有过,这更加剧了冯小刚的孤独。
转型之后的冯小刚,扯上了主旋律的大旗,最起码在媒体和评论界,他的身份也已经有所转变,开始逐渐被接受,我想这应该是冯小刚转型之后的最大收获吧。
从平民导演走向经营导演,走向主旋律导演,冯小刚失去了平民本色,获得了身份的承认,不知道冯小刚作何感想,但是我想,那些喜欢看小老百姓喜怒哀乐的人们,已经不会再有期待和惊喜了。主旋律导演很多,多一个冯小刚并不多,平民导演却很少,是得是失,又谁得谁失?
“冯导”是怎样炼成的
文/康 一
冯小刚是中国贺岁片的先行者,以拍娱乐电影成名。成名之前,干过美工,干过编剧,拍过电视剧,也拍过电影。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经由葛优介绍参加上海电影节,从此正式开始其电影生涯。处女作是《永失我爱》,冯小刚做导演,兼任美工,如今,这部电影几乎已经无人知晓了。
真正令冯小刚以电影导演成名的是他的贺岁片,也就是商业娱乐片。1997年,冯小刚的第一部娱乐电影《甲方乙方》上映,一举成名。随后,几乎每一年冯小刚的贺岁片都成为观众期待的新年节目,一系列的贺岁片让冯氏喜剧成为一个标志。
冯小刚的喜剧人生大约有十年,和其他的导演不同的是,冯小刚一贯走平民风格,充满了小市民的喜怒哀乐,冯小刚自己也以“市民导演”自居,十年的贺岁片生涯,冯小刚的电影几乎一直都在以平民的视角,最大限度地满足平民阶层的心理欲望和消费要求。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喜剧电影才成为一个不败的商标。
是在伤口上撒盐还是给心灵疗伤?
文/阿 庄
“《唐山大地震》影片中的镜头或情节,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一次心理宣泄的机会,但对于另外一些人,特别是经历过唐山或汶川等地震灾害的人,可能是再一次揭开他们心理上的伤疤。”一位参加过汶川地震的医护工作人员在看完《唐山大地震》后这样评价。除了一部分普通观众,也有媒体记者埋怨冯小刚借《唐山大地震》向伤者伤口撒盐,太过于残忍。不过,冯小刚回答很坚决,这是一部纯粹的疗伤电影,而非有意灼伤谁。
对于这部电影,很多人的感触是“看的哭了”,有人说这个时代的中国电影拍喜剧的拍成了悲剧,拍悲剧的拍成了喜剧,笑比哭难看,哭比笑可笑,冯小刚算是例外。
“事实上,你可以发现一开始《唐山大地震》的宣传就是打着那种一定会让你去哭的牌,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想找自虐,看电视看电影如果结尾是好的才去看,结尾是悲剧绝对不去看了,有些人还总结了一个观点叫小虐怡情,大虐伤身,我当时听到要哭掉一包餐巾纸,我绝对不想自虐去看,随后《唐山大地震》马上改变了宣传的策略,不只是让你哭,不只是悲情。”媒体人龚丹韵说。
倘若从感动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唐山大地震》以亲情和人性为卖点,算是国内电影中少有的宣扬人性的电影了。就像某位电影评论人所说:“既感到亲情的温暖,同时又体会到灾难给人的内心带来的创痛这些真实的人性状态,有一种五味杂陈的复杂。”
这可能正是冯小刚追求的,这么多年来,中国的电影导演一直都没有学会和人性有关的东西,所以中国电影才会在《2102》面前全面败北,才会在《阿凡达》来临的时候手足无措,人和人性,以及人类所共有的困惑、迷茫等等,这些东西是我们的电影从来都缺乏的。虽然我们一直都有主旋律,但是主旋律电影一向都呆板而乏味,而且也并不关心人性的问题。
倘若从主旋律上来说,其实好莱坞电影永远都是主旋律,因为它所关注的命题永远都是人类所共有的,比如正义、拯救、灾难等等,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还是心灵上的,都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且它永远都站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面,这也是好莱坞电影风行世界的根本原因。
恰恰相反,中国电影则几乎没有这一方面的探索,中国电影诞生了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里,中国电影流行过很多题材,但惟独没有过探求人性和心灵的经历。
从《唐山大地震》看来,冯小刚似乎是有了一点点探索,虽然并不深刻,虽然有模仿西方电影的嫌疑,但至少比没有要强得多,它能够感动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点探索,不管是深是浅,这些东西总是直指人的心灵的,哪怕是存在着在伤口上撒盐等争议。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