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第五个大满贯赛事发球手

作者:吕博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8-06 20:33:43

摘要:中网:第五个大满贯赛事发球手

文/吕 博

   WTA四站钻石皇冠赛事之一、ATP十一站500分赛事之一、完善的ITF赛事体系、球迷嘉年华、浓厚的文化底蕴、专业的品牌推广、成熟的市场运作、享誉国际的知名度。当一项赛事具备上述所有因素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大满贯?
    还没有,还不是。CHINA OPEN的历史还不够久远。中国网球公开赛作为中国网球的一张名片,是否会成为大满贯赛事?其品牌运作当中包含了什么密码?中网公司董事总经理、中网赛事总监张军慧手里和心里握有答案。近日,《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张军慧,与这位中网的掌门人畅谈他与中网的前世今生。
中网是一份
不断更新的报纸
    入主中网前,张军慧在《北京日报》担任管理工作,从没做过网球,2004年北青传媒引进中网,投资方将张军慧邀请到北青集团,自此,张军慧开始了他与网球不解的渊源。
    张军慧以前不怎么打网球,现在打得也不多,不过,很多时候他都在球场上度过,“与赞助商的交流、赛事推广,与相关人士、球员见面等,都是在球场上进行,在网球场上打球少、见人多,一路走来6年多。”
    2004年,在中国,网球相比于其他主流运动项目,还比较冷门,当时中网整个运营团队对网球的认识都不是很深刻,但是大家有一个共识:网球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巨大,不是在遥远的未来,而是在不久的将来。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消费方式正在逐步转变,由传统的吃喝玩乐转入健康消费、文化消费、运动消费。正是基于准确的市场预判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张军慧和他的团队踏上了对网球的探索道路。
    “加入进来之后,才发现网球的巨大魅力。刚加入时,把网球当工作,渐渐地,深爱上了这份工作。”体育赛事有一个特性,就是所有的体育人始终把赛事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运动员希望在赛会上拿好成绩,赛事组织者希望组织一次最成功的赛事。网球也是如此,举办中网,在赛事层面,已经达到了顶峰,但是,在网球运动层面上来说,“中网其实是一个盛大的聚会,在赛事期间,所有与赛事相关的人都会聚集在一起,网球这个大家庭越来越亲密了,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乐在其中。”张军慧对自己的网球职业选择深感满意。
    刚入门的时候,张军慧认为自己是个体育人,理由很简单,因为自己做的是体育赛事。
    加入进来之后,张军慧认为自己是个媒体人,他把中网作为一个媒体,一个传统的可持续的载体,把赛场当做新闻版,把广告位当做广告版,把娱乐广场嘉年华当做刊物的副刊,让每个到现场的观众都能够阅读到一份赏心悦目的刊物,或者说是一份报纸,一份不断更新的日报。
透过中网
得看到北京的生活

    目前享誉世界的四大满贯皆特色鲜明,澳网的阳光海滩、法网的浪漫、温网的传统、美国的商业味道……从这些成功的经验中,张军慧总结出了一条规律:网球作为舶来品,一定要根植于文化土壤。因此,中网的品牌推广更多地侧重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如国际球员穿龙袍、在太庙照相、穿唐装、演奏传统乐器等活动,无不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元素。
    中网赛事的特质是中国神韵,国际风范。美网在赛事期间,对外宣传的概念是“纽约人生活”,这种赛事概念的传达,正是中网未来的品牌发展方向,通过高端赛事平台,向外界传达北京的文化底蕴与未来发展前景。北京是国际化都市,国际化城市的定位不仅仅需要有故宫、长城、天坛,还需要有三里屯、世贸天街、鸟巢。中国神韵,国际风范,其实正是北京的特质,北京是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因此,在中网赛场上你能够看到水墨画,也能够看到比基尼。
    “无论出于哪个角度,职业心态与职业素质是必备的。”张军慧认为,要让中网一路健康运转,一定需要规范的企业化运营,同时需要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管理者一定要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单纯地从媒体人或体育人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全面的,一定需要职业化的运作。中网公司目前的人员构成便是张军慧这一思路的体现,其中一部分是体育专业出身的人,但不是大多数,更多的是工商管理、体育管理专业出身的专业人才。“这样,有助于最终把这项运动捏合成为一个产品,进而成为一个体系完整的产业,赛事是产业的龙头,通过赛事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向第五大满贯的
方向疾行
    2004年中网成立元年,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向第五大满贯迈进。当时,这个口号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与指责。其实从一开始,张军慧及他的团队就把赛事规划成大满贯的构架,赛事的构架决定了赛事的高度,大满贯需要有男子职业赛、女子职业赛以及ITF的赛事,如果没有这样的结构设置,即使级别再高,永远也成为不了大满贯,“大满贯一定是一个综合性赛事,大满贯就是网球里面的奥运会,需要具备项目够多、人员够级别、奖金够多、关注度够高、电视转播、观众上座率等各项指标,剩下的,就是时间的积淀。其实大满贯不是评出来的,而是人心中的一个梦,四大满贯就是因为实现了所有人心目中的网球的梦,大满贯意味着囊括、充盈。”“我们现在正走在路上,已经看到了希望、曙光,但是,一定需要时间的积淀,最主要的,是大家的认可。”
    在确定了明确的品牌定位与发展方向的同时,张军慧也客观地看到了市场方面的一些不足,目前,在亚洲,顶级赛事数量严重不足,只是欧美的三分之一,而普通赛事差得更多,中网公司在保证赛事质量的同时,正在逐渐增加赛事数量,目前正在举办的“北京国际网球挑战赛”,便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参赛选手的世界排名都在前200位,这项赛事,是所有网球选手进职业赛之前的必经之路,费德勒、纳达尔、大小威都出于此,这样的赛事,在美国有30多站,在欧洲有40多站。在我国,却还是个空白。中国、亚洲网球市场相对薄弱,但是薄弱也不是坏事,因为那同样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谈到中网的经营状况,张军慧用了一个词“非常好”。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有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都需要3—5年的市场培育期,之后进入平衡期,2008年,进入第五个年头的时候,在经历了波折与坎坷之后,中网实现了几百万的盈利。2009年升级之后,进入新的培育期,经营状况良好,比预期增加了10%的盈利,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还是拿到了6家行业内顶级企业的赞助合同,总金额达到7000万。2009年中网的收入模式中,电视转播占10%,赞助占70%,票房占到了15%—18%,纪念品销售也有大幅增长,占总收入的3%—5%。张军慧告诉记者:电视转播和票务在未来将成为中网主要的收入增长点,同时也希望在纪念品等相关开发方面有所作为。“按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也许用不了5年,中网就会转入平衡、全面盈利。”张军慧说。
    张军慧的信心来自其探索的成功。全球新赛事最佳组织奖、全球传媒大奖以及WTA首席运营官舒梅克先生亲自颁发的创新大奖,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
    当然还有那些波折。在2005年的时候,一度与当初的合作伙伴对簿公堂,合作伙伴急功近利的经营理念与张军慧长期培育的品牌理念出现严重分歧,使得当年的中网草草收场,不过,这些并没有停止张军慧的脚步,而是由此开始了组织机构调整,实现了运营方式的转变,这几年,中网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
    2007年中网开始申报赛事升级,当时全球有100多个赛事在竞争,在全球范围来说,皇冠明珠赛只有4个名额,500分赛事的名额也只有11个。张军慧最后获得了成功。这个成功,既是中网的成功,也为中网的下次成功奠定着新的基础。
第七届中网
    本届中网是赛事升级之后的第二届,也是2004年以来的第七届,按照惯例,参赛的球员在开赛之前六周全部确定。男子赛事为准强制赛事,目前已经确定能出席的选手有德约科维奇、穆雷、索德林、达维登科、沃达斯科等,而女子赛事属于强制赛事,世界排名前50位的选手必须参赛,对中国情有独钟的小威廉姆斯今年的行程还是个未知数,小威最近受伤病困扰,伤势比较严重。总体来说,今年的中网将会星光璀璨。

中网简介

    中国网球公开赛是国际网球协会批准自2004年以来每年一届在中国连续举办10届的大型国际网球比赛。2009年全面升级,男子赛事为仅次于四大满贯、9站“1000分赛事”的10站“500分赛事”之一,女子赛事则为仅次于四大满贯赛的四个钻石皇冠赛事之一(女子赛事即皇冠赛A9赛事),这样,从世界范围来看,中网男女赛事的整体实力与影响力将仅次于四大满贯赛事,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印第安维尔斯赛、迈阿密赛和新增的马德里赛同级,名副其实地升级为仅次于四大满贯赛事的“超级赛事”之一。
    赛事级别上,女子钻石皇冠赛就是除了澳网、法网、温网和美网之外最高级别的女子赛事;男子“500分赛事”仅次于四大满贯和男子9站“1000分赛事”,而男女赛事同期举行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在整体级别上仅次于四大满贯赛,与印第安维尔斯赛、迈阿密赛和马德里赛并称“四大超级赛事”。
    参赛阵容上,女子钻石皇冠赛世界排名前50的选手必须参加,如果世界排名前10的选手临阵退赛,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男子“500分赛事”在美网之后顶尖选手必须参加一站,而且只能在北京、东京、巴塞尔三个“500分赛事”之中选择其一,顶尖男子选手一年内必须在一共10站“500分赛事”中参加4站。
    国际影响力上,中国网球公开赛自诞生之日起,便吸引了萨芬、纳达尔、小威廉姆斯等全世界最顶尖的选手先后前来参赛。
    比赛场地上,自2009年起,中国网球公开赛由北京光彩网球中心搬迁到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总建筑面积26514平方米,共设置10片比赛场地。其中,中心赛场作为决赛场地,可容纳观众1万人,总的坐席数为17400个,另有练习场6块。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