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圈那些暴富的事

作者:作者为空的文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7-30 21:07:13

摘要:文艺圈那些暴富的事

文艺圈那些暴富的事

   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一经播映,就受到无数人的热捧,叫座叫好,5天时间揽金2亿,华谊兄弟公司赚了,冯小刚这个公司股东也赚了。不得不说,冯小刚在2007年的时候购买华谊兄弟的股票真是做对了,别的先不谈,就在2009年的10月30日,华谊兄弟刚刚登入创业板2个小时,冯小刚就净赚了2.53亿,这个投资真可谓是高回报。当然,当时一同入股的还有众多的导演和明星,如:张纪中、黄晓明、李冰冰等等,他们的资产也因为创业板上市而飙涨,可谓一夜暴富。
    而在此前,号称“电视剧第一股”的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已经顺利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公司旗下的两位明星编剧刘恒和邹静之也因为手握股权,身家极有可能在上市之后一跃达到上千万。
    事实上,邹静之和刘恒分别受让公司实际控制人傅梅城出让的14.71万股华策影视股份,出资额均为50万元,现折合华策影视21.1824万股。有研究员表示,如果按创业板新股的50倍左右市盈率,公司发行价将高达54.75元。因此,两位明星编剧的50万元股票将一举上涨23倍,持股市值将达到一千多万元以上,跻身明星股东之列。
    由此可见,在文艺圈内,导演不见得只能以导戏赚钱,演员不见得只能以演戏致富,作家除了写书,更有其它门道来积累财富。
    所以说,文艺圈不缺少文人,也不缺少会经商赚钱的人,自然更不缺少暴富者。

资本市场:“华谊兄弟”效应

文/袁跃兴

    在当今的中国文化产业市场上,国有的、民营的影视文化企业,可谓群雄逐鹿,竞技斗奇。在前几年,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执掌的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以其影视制作、发行、院线等影视产业链三大环节业务,曾在中国影视业占得领军的主要位置,因此人们预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有望成长为中国未来的娱乐大亨。“华谊兄弟”在发展过程中,在融资手法、利用多种资金拍片、激励导演和艺人创利等方面,所体现的出色的财技,在影片运作、资金链管理、版权经营上的独到模式,令人乐道。
    而在去年10月,“华谊兄弟”成功登陆创业板市场,因为它作为“中国电影第一股”而格外为人所注目。“华谊兄弟”的上市,不仅使之具有了更加宏大的计划,未来将进一步整合整个影视娱乐产业链,强化目前的电影、电视剧和艺人经纪的三大业务,寻求多个领域的发展,并把目标瞄向了电影院线、主题公园等,从而打造全方位的娱乐王国,它更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招股说明书显示,华谊兄弟掌门人王忠军持有公司股份4390.8万股。以华谊兄弟发行价28.58元计算,王忠军新增财富12.55亿元;如果加上其兄弟王忠磊持有的1389.6万股,两人身价达到16.52亿元。
    对于华谊兄弟的上市,造就一个个亿万富翁,有人预测是拉开了影视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序幕。据媒体报道说,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以电影发行为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电影公司,也是国内首家获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颁发“电影发行许可证”的民营企业保利博纳,计划明年底或者2011年上半年在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保利博纳签下的袁立、袁泉、黄奕等艺人,也因此可能迅速暴富。
    影视公司上市,在影视圈出现集体“造富”运动,明星持股一夜暴富,这种财富的迅速积累却与传统的方式不同,对于这样的“暴富”现象,人们自然有一个心理上接受、道德上评判的过程,甚至出现质疑某些名人、明星的这种“暴富”是否合法、是否存在内幕交易、是否欠缺公平的种种疑点,这是这个财富时代人们对财富的必然看法。
    有不少人担心“华谊”上市对国有电影公司的冲击,特别是“唯市场论”成为民营公司的“魂”,他们可能会较少考虑肩负的社会导向重任,而是在主题策划、档期选择、炒作点宣传、推销方式等方面形成潜规则,大量占有市场份额,过度迎合受众。
    但“华谊”介绍自己的企业文化时说,华谊员工持股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公司搭建了良好的架构,也树立了行业之风,对产业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或许也正如有财经评论所说的:当年华谊的上市,是资本市场一小步、文化产业一大步,富有典型样本的意义。

文化精神和商业利益的碰撞

文/青城山

    在当代,中国的文化人从不缺乏经商致富的才能,他们的血液中也存在着文化智慧、商业韬略的因子,而加以时代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他们往往能得风气之先,把这个财富的时代变成自己驰骋、拼搏的舞台,在商业大潮中游刃有余。
    著名作家张贤亮,在文化圈被看做是“文化人弃文从商的主要代表人物”,较早便“下海经商”,展示了不凡的商业才能。他看到宁夏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与众不同的文化历史,发现尽管宁夏是荒凉的、沉寂的,贺兰山巍峨无语,但在这片荒凉中却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于是,他决定从“出卖荒凉”的经营中掘金,他把在明清时代是边防城堡的镇北堡,改建成为华夏西部影视城,当上了这个影视城的董事长,并且很快这个影视城在影视圈内产生了影响。如今,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下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成为宁夏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旅游点,被誉为“中国一绝”。最终,张贤亮的人生轨迹也从一个假右派,成为一个集官商于一身的亿万资本家,在商海的大潮中畅游自如……
    在畅销书市场上,作家“海岩”已是一个著名品牌,据说,海岩靠畅销书写作已赚进上千万元,可说是典型的明星富翁作家,但他又是中国第一个当过两个五星级酒店总经理的人,他管理锦江(北方)有限公司,在7年时间内,把麾下的1家酒店发展成19家,为投资者提供了20亿资金回报,因此他才敢说自己是“经商的才能高过写作”。
    的确,文化人成为亿万富翁,不止解决了一直以来存有争议的文人与财富的关系问题,其实,他们的文化身份和商人身份的冲突也给人们带来了认知的困惑,同时也提出了具有文化人和商人双重身份的名人能否把文化精神和商业利益统一起来的问题。
    人称100年才能出一个周立波,在2009年以他自创的“海派清口”,凭借自己一个人的艺术力量,撑起了《周立波笑侃三十年》一台戏,30场表演,创下出票两小时内售完的纪录和上海曲艺演出史上650万票房的奇迹,他相继推出的《笑侃大上海》,两个月票房更是突破了千万元大关……人们不明白怎么会有这样的奇迹出现?实际上,这与他的异常丰富的经历有关,尤其是他的经商经历。周立波说:“我是介于一个生意人和艺术家之间的人。做好海派清口,必须有从商经历,还要有扎实的表演功底和哲学功底”。对周立波来说,巨大的财富积累,像他所说,让他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并为他的艺术表演提供了助益,但这后者才是最重要的。财富和艺术,还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不由得让人对财富的价值有了新的理解。

余秋雨:文化大师?投资大师?

文/康 庄

    这不禁让人想到总是处于舆论的风暴眼中的文化名人余秋雨。
    去年,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了中国证监会的上市申请,而在徐家汇商城的股东名单中,余秋雨的大名赫然在目,是十大股东之一。徐家汇商城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余秋雨拥有徐家汇商城1.5%的股权,这1.5%的股权折算成具体股份估计为518.6445万股,按照募集资金估算的招股价,这部分股份的价值为6716.39万元。若按照发行的三只中小板新股的平均发行市盈率48倍来计算的话,徐家汇每股股价有可能高达20元,这样算来,余秋雨在徐家汇商城的持股市值可能过亿元。
    余秋雨因为持股成为亿万富翁,这当然不是空欢喜一场,但对文化名人因为特殊利益关系持有国有资产原始股权乃至可能获利成为亿万富豪,却是不能回避这种现象背后的真相。从去年以来,著名经济评论人叶檀就十分关注此事,认为余秋雨是依靠文化名人的关系和影响力,以低价获得了国有资产的原始股股权,缺乏公平、公正,而且涉嫌侵吞国有资产,呼吁清除原始股权市场中的寄生体……
    事实上,在此之前,余秋雨曾被某文化传媒选为“中国的财富领袖”,且曾位列中国作家财富榜的首位,这似乎都是虚名,但文化媒体报道说,余秋雨与他人一起成立了文化公司,任名誉董事长,并在公司中投资200万,他表示自己不做具体经营性事务,算是名誉顾问。此外,余秋雨以作品的形式入股“中文在线”,还把出场费、书法作品作为一种经济收入来源。直至持有上海徐家汇商城原始股权,具有了变成亿万富翁的可能性,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余秋雨也完成了像评论所说的由“文化大师”向“投资大师”的角色转变。

我们从来不乏文人墨客从商者

文/余 兴

    事实上,文化人坐拥亿万财富,不止是如今让人热议关注的焦点。其实,在历史上,也多有记载,这些文化人以文人的雅致、睿智和才略,经商致富,美名传扬,他们以自我的商业精神和文化精神,构成了他们当时所处社会、时代的独特的文化景观。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说:“子赣(贡)既学于仲尼……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后先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孔子的弟子子贡早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经商致富,家累千金,十分富裕。子贡是文化商人,他服膺孔教,是货真价实的“儒商”,后人赞誉为“中华儒商第一人”。
    2600多年前,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教训,十年生聚,终于完成复国大业,但他在政治上功成名就、前途无量之际,范蠡却审时度势,激流勇退,弃官从商。“范蠡在东海之滨,治产业,有积蓄。然后,桴海至齐”,最后选择的地点为山东的陶地,自己并改名为朱公,人称陶朱公。范蠡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史记·货殖列传》),顺其自然,待时而动,陶地逐渐成了繁荣富庶的经贸之城,范蠡也因之成了大富翁。后人评说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即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次通过经商获得几十亿的资产,史称中国商界第一人。
    透过历史烟云,清晰可见历史上不乏文人墨客经商致富的佳话,他们的文化思想和商业才能也不乏历史的动人之处,只是这样的传统,为当今的文化人所继承和发扬了的又有多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