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东归:路漫漫,遥无期

作者:五大夫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7-02 20:43:25

摘要:文物东归:路漫漫,遥无期

文/五大夫

   6月17日,唐玄宗宠妃武惠妃石椁从美国追回,而此时距离文物流失的时间已经6年。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史以来收藏的第一件从海外追索回来的被盗文物。
    世界上众多的文明古国,都和中国一样,有着几百年的文物流失之痛,也同样有着漫长的文物追讨的辛酸。追讨文物难,追讨的后人们殚精竭虑。而对于文物来说,有家难归,也未尝不是一种悲哀。
    这些原本属于各自文明的文物,它们或者是在久远的殖民战争中被抢劫,或者是逐渐地被偷盗走私,流失的途径不同,但命运却很相似。如今,它们陈列在别人的博物馆里,收藏在别国的大学里,散布在未知的收藏者或者投机者手中,回归之路,漫漫无期。
一副棺椁的回归
    2004年,盗墓贼杨彬在西安市长安区庞留村附近寻找到唐贞顺皇后墓,墓中正是刚刚被追回的武惠妃棺椁。当年5月至次年5月,杨彬等20余人先后6次进入唐陵,先是将重达27吨的石椁吊到15米高的地面后分开运走,后陵墓内的文物基本盗掘一空,并对墓内的一套彩绘石椁采取分解方式进行打包,然后分批运到广州后,被杨彬以100万美元倒卖走私到境外。
    2007年7月,杨彬落网,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但被其盗卖的文物却已经流落海外。到半年后才有消息显示,石椁已卖至美国一名古董商手中。然后是漫长的联系期,直到2009年年底,在多方联络下,该美籍古董商同意派代理人与中方谈判。但谈判并不轻松,两轮谈判之后,古董商放弃了经济补偿及运输费用方面的条件,但在以捐赠名义回归还是追索名义追回上无法和解,最后不得不折中处理,双方各持主张,不再统一。
    海外流落6年的石棺椁终于回归,棺椁中的主人,也终于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她也正是被盗唐墓的主人——唐武惠妃,死后追封皇后,谥号贞顺。
    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封号惠妃。曾与太子、宰相李林甫等勾结谋反,失败后不久死去,死后唐玄宗追封其为皇后,葬于敬陵,即被盗之墓。
    所谓石棺椁,其实就是石头棺材的一种,是多重的,棺里套棺,古代贵族才能用,《礼记》里记载:“天子之棺四重”,也就是四层棺材。周制帝后三重,士大夫一至二三重。追回的石椁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仿宫殿造型,高约2.45米、宽约2.58米、长约3.99米,是目前已知的色彩保存最好、体量最大、反映内容最丰富的文物石椁,在科学研究和艺术欣赏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被盗6年,追索3年,一副石椁在万里流浪中被拆成31块,它的追回几乎有些幸运的色彩,即便如此,仍旧历时长久,波折重重。它的追回固然让我们高兴,但还有多少没有追回的文物,仍旧在海外流浪,有家难回?
多少文物有家难回?
    文物,是一个文明存在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它连接过去未来,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纽带。为一切的文明所不能轻视。而古老文明尤是。
    但在另一方面,文物的流失也同样是一个永恒存在的话题。有数据显示,目前每年全世界仅被盗文物价值就达45亿美元。中国文物的大规模流失始于近代鸦片战争之后,至新中国成立百年间,曾经历数次浩劫。一是清代“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野蛮掠夺。在这两场浩劫中,圆明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和掠夺,而且从皇宫禁苑、官署部衙,到王公府邸、民居商宅,也都遭到地毯式洗劫。而且西方长时间的考察掠夺,大量的科考队、探险队等等非法入境肆意盗掘,特别是西北地区,如敦煌,劫掠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从末代皇帝到军阀混战再到日本侵华,30多年的公开掠夺流失了无数文物。
    将近百年的大规模文物流失,究竟有多少文物被劫掠?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仅目前在47个国家的2000多个博物馆的馆藏中,中国流失的文物大约有167万件。仅仅大英博物馆一家收藏的中国文物总数就多达2.3万余件,珍品如山。某些类别的收藏还要优于中国本土,比如敦煌画卷。敦煌宝藏留在中国的仅有2万件左右,占全部文物的三成,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有6000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的有1.2万件。 
    日本是另外一个大规模的中国文物流落地,在日本1000多座公私博物馆中,几乎都收藏有中国文物,数量大概在数十万件。日本还是中国甲骨文甲片的主要流落地,数据显示,在中国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万片。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是以收藏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止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部约有800件。此外,美国还有大量的中国善本古籍,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劫掠的国家之一的法国也不落后,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收藏了中国历代名画、金玉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等3万多件。巴黎卢浮宫国立博物馆分馆——吉美博物馆藏品的一半以上都是中国文物,达3万多件……
    以上种种,仅仅是官方公开展览,有据可查的,至于其他不可查的,流落海外民间的大量文物已经无法计算,据中国文物学会估算,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至少是公开馆藏文物数量的数倍,总数量达到1000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估算则更多,该组织认为,与各国馆藏的164万件文物相比,流落海外民间的数量是这个数字的十倍之多。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回归遥遥无期。百年屈辱,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还是无数代的艰辛追索。
文物流失,对文明的亵渎
    1000多万件的数字,并不全是百年苦难史中流落出去的。实际上,文物的流失远远没有结束,而是正在进行。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盗墓、走私重新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无数的古墓被非法盗掘,无数的文物出土,一部分流向了国内各个地方,一部分奔腾出海而去。最猖獗的时候,甚至用集装箱公然过海关出去。有报道曾描述过这一段疯狂时代:“一般来说海关物品的抽检比例为5%,这么低的抽检率,有的海关一天居然可以查出上千件走私文物,那么你可想象一下没有被抽检出来顺利出去的数量。1990年代以后政府部门都经商,出去的集装箱基本免检,所以集装箱走私比较严重,后来在海外发现了大量的佛像、石雕,这些不可能携带的东西,只可能是集装箱带出去的。”
    这是最近的一次文物大流失,具体数量已经不可考。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有10万余起,被毁古墓20余万座。盗墓,已经成为一个严密的产业链。严重的问题是,这些文物一旦成功流出海外,就很难再回来,多数可能几十年都不会再现身。就追回唐武惠妃棺椁的西安警方在媒体上透露,自2005年来,西安警方追缴文物2000多件,而从境外成功追索回来的文物,仅此一件。
    除了盗墓,另外一个主要的流失渠道则是已有的馆藏文物因为管理原因而流失,比如2003年6月,河北承德158件文物被从门禁森严的文物仓库中盗出,其中数件为堪称中国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余下为国家二级或三级保护文物。2003年10月9日,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管理文物的办公室副主任陈迪宽,因涉嫌贪污文物被当地检察机关逮捕,这个馆5000多件文物不翼而飞,也没有报案,主管部门也未作深究。2003年11月,央视《焦点访谈》报道经营了近20年的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文物大量流失,馆方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账目都拿不出来。在此之前,也报道过故宫字画文物被盗流失的事,流失的原因也是难敌“家贼”……
    就在众多的人们苦苦追索流失海外的文物时,我们国内的文物,仍旧在源源不断地流出。这样的犯罪,不仅仅是对文明本身的亵渎,也让无数为了追回文物而努力的人们深深忧虑。
文物追讨,艰难的回归之路
    不管是当初轰动天下的圆明园兽首事件,还是这一次的唐妃棺椁追回。之所以引起大规模的关注,正是因为文物回流的艰难。流失容易,但是想要追回,却如登天。
    实际上,从建国开始,追回文物的工作一直都没有停止,甚至还常常出资回购,比如1952年周恩来总理批准以重金从香港购回了著名的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荀的《伯远帖》;1993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回1200余件战国竹简……
    中国自2003年7月正式启动国宝工程,宗旨是抢救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对于文物回流的途径,主要有三种,讨还、捐赠、回购。
    三种方式之中,回购是最常用的市场手段,比如2003年9月的猪兽首回购,是文物专家多方打听到下落之后,一位富商捐款近700万人民币回购而得。
    捐赠方面的例子也有,如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铜亭宝云阁流失的10扇铜窗,就是一位美国商人无偿送还。
    讨还方面,历年来也有建树,比如1989年5月29日,从美国追回了湖北省秭归县屈原纪念馆被盗战国青铜敦。2001年4月14日,加拿大国家艺术馆将该馆收藏的一件中国龙门石窟的唐代罗汉石雕归还给中国。5月23日,从美国追回了一级保护文物“王处直墓石雕彩绘武士像”。2002年6月13日向美国索回了共计14吨重的珍贵古生物化石……
    然而,相对于流失海外的庞大数字,索回的仅仅是极少的部分。即便如此,文物追索也困难重重,三大方式各有局限,市场回购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应对以千万计的珍贵文物?捐赠则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并不现实。而讨还方面,不愿意归还的仍旧是大多数,特别是百年屈辱史中被掠夺的文物,2002年,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9家著名博物馆曾联合声明,不会归还海外流失文物。
    虽然根据海牙会议制定的《陆战法规与惯例章程》规定,战时对于文物、文化建筑,艺术、科学作品和财产的掠夺和破坏为非法,但对于实际上的追索工作并不能提供多少帮助。更重要的是,时间长久之后,一些战时掠夺的文物早已几易其主,变成持有者的“合法财产”,追索行为将遭遇巨大的困境和阻力。
不止一个国度的时代悲剧
    并非只有中国,众多的古老文明以及曾经被殖民或者战火肆虐过的民族和土地,都走在一条漫漫无尽期的追讨之路上。他们或者手段不一,但是目的都是同样的。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专门成立文物归还管理局,追查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埃及文物。近年来,埃及通过与世界各国博物馆和拍卖行甚至个人收藏者交涉,从英、美等国追回了大量流失文物,其中包括瑞士归还的一只“法老之眼”。比较著名的是在1817年被掠夺者抢掠之后送给英国的埃及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部分胡须。埃及一直向英国提出归还这一文物,但英国执意拒绝,1982年,埃及文化部长访问英国时,再次正式提出追索要求,英国1983年将其归还。埃及花费了166年的等待和努力,终于追索成功。
    1982年8月,时任希腊文化部长的墨库里女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代表希腊政府正式要求英国归还“埃尔金大理石雕”,该石雕于18世纪末,被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埃尔金勋爵从希腊雅典卫城运回英国,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墨库里的这一要求得到大多数与会国代表的支持,但投票结果对英国没有约束作用,英国政府至今拒绝归还。不过,希腊目前正在雅典卫城山下建一座新博物馆,面积达2万平方米,竣工后将用于收藏卫城的文物,包括目前尚在大英博物馆的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希腊文化部长武尔加拉基斯说:“博物馆竣工后,将专门为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留出位置,并放置标牌说明雕塑无法展出的理由。”
    秘鲁则主要通过外交渠道追索流失文物,包括通过与相关国家的政府直接谈判、沟通。通过这种办法,秘鲁已从西方国家追索回了一批珍贵文物。秘鲁民间也成立了一些追索流失文物的组织,时常举行宣传、示威等活动,要求有关国家归还秘鲁文物。然而,追索仍旧困难重重,向美国耶鲁大学追讨印加文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911年,美国历史学家和探险家海勒姆·宾厄姆掠走了大批印加文物。这些文物多收藏于耶鲁大学。2007年9月,秘鲁政府通过长期交涉后与耶鲁大学达成协议,后者同意将其收藏的印加文物中的4902件归还秘鲁。但是,耶鲁大学事后反悔,拒不执行双方签署的协议。秘鲁遂将它告上法庭,但不久后又撤诉。
    埃塞俄比亚的著名文物阿克苏姆方尖碑在1937年被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军队带到罗马。二战结束后,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签署了归还方尖碑的协议,而意大利一直未归还。2002年,这块方尖碑在罗马遭到雷击,掉下了三大块碎片。此事点燃了埃塞俄比亚人压抑已久的怒火。同年6月10日,世界粮食问题首脑会议在罗马举行,出席会议的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在发言中突然转换话题,当着意大利总理和各国首脑的面,猛烈抨击意大利政府,要求其归还方尖碑。梅莱斯的突然“发飙”使得意大利政府异常尴尬,终于2005年决定归还占有了68年的方尖碑。
    无数文物流落异邦,一件件文明的象征迷失海外,那是一个时代的巨大悲剧,一个个民族在哭泣,一个个文明还背负着屈辱的历史。其中任何一件的回归,对于无数国人来说,都是一件喜讯,而任何一件的未归,都意味着追索的工作还没有结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