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的泡沫在飞

作者:五大夫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14 20:07:04

摘要:拍卖的泡沫在飞

文/五大夫

   5月4日,一幅毕加索的作品《毕加索情妇》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1.065亿美元天价售出,成为有史以来单价最高的艺术收藏品。这幅油画是毕加索在1932年为他金发碧眼的情妇兼灵感女神沃尔特创作的。
    尽管价格令人吃惊,但这并不是一个个案。在金融危机之后,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收藏品市场似乎都迎来了一个春天,天价拍卖层出不穷,历史纪录随时都在刷新。
    艺术收藏品行情看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好事,可在这样的热潮之中,有时收藏品仅仅被看作是一件商品,它本身的收藏价值即被很多人忽略掉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没有艺术的艺术品,就象没有文化的文化市场,究竟会走到哪里呢?
拍卖场的泡沫
    早有人提醒,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已经成形。一个又一个的天价背后,是资本的炒作,也是崩溃的前兆。
    这一场泡沫席卷世界,而中国则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2008年之后到去年秋拍,中国艺术品市场一下子出现4件亿元拍品,这标志着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步迈入亿元时代,使得拍卖公司们对于今年的拍卖市场更加乐观。
    当然,拍卖价格高并不意味着有泡沫,所谓泡沫,无非是价值和价格的脱节与背离。以这些年疯狂升温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为例,《福布斯》曾报道过这些艺术家在国内外炒作的内幕:画家先出资请某些艺术评论家做“枪手”,撰写推介文章或者“现身说法”,在报刊、电视上造势;然后举行“拍卖会”,进行假拍,由事先预设的“托儿”“竞拍”,作品于是拍出大价钱,幕后当然由画家本人付款;接着是第二轮炒作,媒体报道这位新秀如何崛起,跻身当代名家行列,广受追捧;然后是第二场拍卖会,重复上次动作。如是者三、四次乃至更多次,待买家已经相信这位画家的作品及其天价,一位“当代名家”就修成正果了。
    中国当代艺术品这些年风行海外,一位当代艺术家一幅画在海外卖百万美元,这样的市场谁能相信它是正常的?按照《环球》杂志的说法,“垃圾卖出天价”,这就是泡沫。
    艺术品是一种文化产品,可能很多人认为文化并不存在泡沫。其实并非如此,在艺术收藏品市场中,艺术品本身,不过只是一件商品,而商品就一定会有泡沫。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典型的例子是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品泡沫,1990年前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前夜,日本的书画收藏也到了最疯狂的时候。1988年东京三越百货斥资48亿日元在伦敦买下毕加索的《魔术师与小丑》,接着东京西成百货以13亿日元买下了莫奈的《睡莲》,1989年日本一家地产开发商以75亿日元买下毕加索的《皮埃华特的婚礼》,安田火灾与海上保险的老板齐藤用58亿日元买下梵·高的《向日葵》。梵·高的《加歇医生像》、《鸢尾花》等均被日本人高价收入囊中,其他印象派的作品大量流入日本。1990年前后,日本购买世界名画的资金达到33亿美元,日本购买书画艺术品的资金占当时世界艺术品市场的比重高达33%。可惜美景并不长久,当人们狂热地等待1990年平均股价将突破5万日元时,1990年开盘第一天股价便跌入了地狱。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红磨坊的舞会》、《水中倒影》等名画都以买价的一半价格求售,银行里用于抵债的书画作品堆积如山,其价格大致相当于原价格的五分之一,当时的房地产价格也大量缩水,相当于高峰期的五分之一。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日本金融巨子高桥治宪斥资逾千万美元购得德国现代艺术大师基弗的11幅作品,当作品送到日本的时候,高桥治宪的公司也跟着倒闭,这11件作品来不及拆封便随即被折价处理。
    殷鉴不远,现在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和当初的日本何其相似,拍家们不惜代价地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收入囊中,不远的未来,这些高价“商品”命运如何,耐人寻味。
危机后的疯狂
    泡沫来源于危机后的疯狂。制造这一场疯狂的人不是艺术品收藏者,不是拍卖行,而是投资者,或者用“投机者”来形容这些人和机构更加合适。就在不久之前,这些投机者曾经活跃在股票、债券、各种金融产品以及房地产业中。很显然,金融危机以后,所有传统的投机领域都不再安全,国际国内的金融资本家们在毁掉了股市,毁掉了楼市之后,如今,他们的目光又瞄上了艺术品收藏市场。
    “金融证券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是15%,房地产业是21%,而艺术品收藏投资的回报率却在30%以上。”一位收藏专家道破天机。
    艺术品向来是脆弱的东西。几十年来,全球政治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培育了艺术品市场。而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基金经理攫金的欲望。21世纪初,全球超过50家主流银行提出了建立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意向。在中国,2007年民生银行就发起了“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公募基金用于购买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封闭期将其出租或出售以获得收益,并在到期时将年收益18%以下的部分返还给基民,18%以上的部分由基民与银行共享。如果到期艺术品不能出卖,则由艺术品的原持有人按当初交易价进行回购。危机之后,中国金融机构开始密集地与艺术品市场接触。2009年6月9日,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推出艺术品鉴赏计划;6月18日,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与国投信托公司、北京保利文化公司联合推出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9月1日,华夏典当行开始推出艺术品典当金融业务,成为全国最早全面开展艺术品融资的典当行之一。一位投资顾问坦言,介入艺术品投资市场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尤其是私人银行的共识。
    金融资本天然逐利,它进入艺术品市场,必然会导致艺术品价格的炒高。而不管是从经验看还是从事实看,这种炒作往往都是恶性的,这正是“天价拍品”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艺术品市场已经成为资本投机者们的新战场。
    金融机构的进入同时也带动了民间资本的进入,这是一个永恒的链条。据媒体报道称,随着房产新政“组合拳”的出击,越来越多的温州炒家开始把眼光投向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书画收藏方面。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艺术品市场大约有1000亿的热钱流入,这笔钱正是来自温州财团。西泠印社、上海荣宝斋等众多拍卖公司从去年就开始在温州举办拍卖会。
    与温州财团相并列的中国另外一个民间资本主力——山西煤老板也开始投资艺术品。有报道称:“山西的煤老板现在流行买艺术品,特别喜欢收藏瓷器和字画。”民间资本进入,中国买家购买艺术品的能力日益得到彰显,出手阔绰的超级买家屡屡出没于拍卖场。他们在拍卖市场上往往是不露声色地砸上几千万或者上亿元,一口气买下数件国宝级的藏品。
    这是一个疯狂游戏,也是一个危险游戏,随便一场拍卖会,动辄数千万、数亿乃至数十亿。据保守估计,市场上的短期投机资本至少在50%以上,甚至一段时间内达到70%-80%左右。当投机者们把艺术品收藏当做财富的避风港时,艺术品就成为了股票、房产之外的“财富第三极”。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则是“金融危险第三极”。
艺术品的价值
    艺术品的价值在哪里?这本来并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在今天的泡沫市场里,当艺术和金钱等同的时候,这却是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了的事情。
    在文化领域里,“清高”往往是一个人被认同的重要标准。《退园随笔》中有一则记郎葆辰画蟹的故事:“郎观察葆辰善画蟹,官京师时,境遇甚窘,画一蟹值一金,借以存活。平康诸姊妹鸠金求画,郎大怒,忿然曰,吾画当置幽人精室,岂屑为若辈作耶!盖自重其画,亦自重其品如此。”
    当然,在现代社会并不存在这个问题。清高固然好,不清高也无可非议。实际上,我们要讨论的,也并非清高本身,而是因此而引出的艺术品的价值。
    艺术品的价值,首先在于艺术。它是人们思考、审美的创作,以金钱来衡量并非不可以,但是必须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艺术是因,金钱是果。现在的问题则是因果颠倒,因为金钱,所以艺术。这并非诳语,以当代艺术家为例,中国当代艺术近十年来的发展,都是因为资本的推动,大部分作品是利益追逐的产物,也就是说,先有资本的需要,然后才有艺术品的创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部分当代艺术品,比如书画、雕塑等等全部都是市场中的一件商品,而非艺术品。
    艺术品的价值,在于表现文明。艺术品,是一个时代文明的表现之一,它和文学、历史等等并列,每一个时代的艺术,总是带着时代的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金钱上,就是越久远的越值钱,越稀有的越值钱,越经典的越值钱,越是文明鼎盛时代的越值钱。同类相比,两晋的画肯定要比清朝的画值钱,吴道子的画肯定要比某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的画值钱,唐朝画肯定要比元朝的画值钱。这一点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古代艺术品,因为它们都是不可复制的,是独一无二的。严格来说,所有的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事实上,同一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总是有着相类似的精神内涵。所以,当代艺术品的价格总是最低的,因为它正在创造,并且不断涌现。
    艺术品的价值,在于文化的传承。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必须经历时间的考验,文化也不例外。因此,一种文化要传承下去,就要依靠人的保护,倘若没有收藏家,没有流传至今的书画、文物,那些汉唐风采、宋元文明不过只是故纸堆里的一行枯槁的文字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把艺术品当做一件商品来炒作,其实早就背离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所在,艺术品只不过是富人们玩弄资本的一个道具而已。
    艺术品的价值,在于收藏者本身。在传统的收藏界,一件艺术品值钱,往往是因为收藏者本身的喜爱。收藏者能够明白艺术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内涵,并因收藏而获得快乐。由珍爱而珍贵,这本来就是艺术品收藏的基本原则。
谁是倒霉者?
    现代社会是一个群体行为的社会,任何事情都不能是个人的、单独的,艺术品投资热也是。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在股票热里,有多少人血本无归?在房产热里,有多少人无法自拔?那么在第三个“艺术品热”里,又将会有多少人身处险境?毫无疑问,是大多数人,大多数喜欢跟风的小老百姓。历史证明,小老百姓永远都是资本大鳄裹挟和陷害的对象,是他们资本膨胀的来源。
    为什么小老百姓一定会倒霉?说一说艺术品投资热里的两件事情,或者能够了解一二。
    第一件事情:大多数普通人并不会投资,有知识量的问题,有资本量的问题,有信息量的问题,普通人没有足够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来做出判断,也没有足有的资本来操纵游戏。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一规律早就已经被验证了。具体来说,普通投资者进入收藏市场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委托投资基金,一个是自己投资。委托投资基金,那就意味着自己对于资金并无控制权,自己的资金只是大鳄们用来操纵市场的工具。艺术品的投资历时很长,风险也很大,一旦泡沫破灭,资本大鳄或者可以抽身,但普通投资者绝对血本无归。另外一种方式则更危险,理论上说,艺术品总是有价值的,但实际上,普通投资者艺术修养不够,往往是“捡漏儿”,而且受大投资者的影响,跟风情况严重,根本无法把握艺术品市场的走向,除了赔钱,仍是赔钱。
    第二件事情,投资的艺术品,是不是真的是艺术品?拍卖行操纵艺术品鉴定早已不是新闻,正如一位拍卖行人士所透露的:“以前就是想不开,还计较什么真伪,现在彻底想开了,不就是圈钱吗……早些年,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会为得到真品而雀跃不已,也会为了拍品是不是真品而争得面红耳赤。但现在在利益的驱动下,大家心照不宣的是,怎么才能以假乱真。如果在实际拍卖行为中不坚持以假乱真的宗旨,我们就会在这个行业激烈的竞争中站不稳脚跟,甚至退出市场。说实话,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很可能和中国股市一样,在疯狂时期,谁都是赢家,但当泡沫破灭时,最后倒霉的是真正出于收藏和投资目的的藏家,包括中小投资者和一些高端人群。”股票、房地产不存在假货的问题,尽管可能会贬值,但买了就一定是真的,艺术品则不一样,真假难辨,而且普通人根本不具有辨别的能力。媒体上高价拍得假货的比比皆是,这样的局面,普通人如何在其中获利?
    第三件事情,流通困难。艺术品不像股票,有专门的流通平台,也不像房产,总有人需要。买进来卖不出去的事情太多了,典型的例子是民国著名画家溥儒,他曾收藏过一件稀世国宝——《平复帖》。当时另外一位著名收藏家张伯驹曾有购藏之意,溥儒开价高达20万大洋,对方没同意。以后,溥儒的母亲突然病故,急需钱用,只好以卖《平复帖》来安葬母亲。这时张伯驹请原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做中间人提出购买,结果双方只以4万现洋成交。大艺术家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
    因此,跟风艺术品收藏绝不是一个好主意,甚至要比跟风股票房产还要危险,资本市场历来凶险,小老百姓还是远离为妙。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