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记者直击!92柜约1564吨榴莲抵港,旺季来临价格下降25.8%

作者:胡梦然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5-23 17:35:39

摘要:零售端也开始降价,近日《华夏时报》记者走访线下多家生鲜超市和水果店发现,榴莲货架上“特价”“促销”等标志显眼,普遍价格在29元/斤,部分价格低至25元/斤。

记者直击!92柜约1564吨榴莲抵港,旺季来临价格下降25.8%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梦然 深圳摄影报道

夏日炎炎,东南亚水果贸易市场迎来旺季。《华夏时报》记者从广州港集团获悉,搭载着92柜约1564吨泰国榴莲鲜果的德翔海运榴莲快线船舶“德翔厦门”轮,已于上周日(5月18日)抵达广州南沙港。

大量漂洋过海而来的榴莲鲜果,近日上架至大湾区各个水果批发市场及商超。记者走访发现,榴莲成为水果货架中的“王牌”,在深圳南山区一家水果超市,门口放置的大喇叭反复喊着,“榴莲榴莲!特价特价!二十五块八一斤!”而在上午9点还满满一货架的金黄榴莲,到了晚上6点已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货架旁垃圾桶中堆成小山一样高的榴莲果皮。

微信图片_20250523165055(1).jpg

“卖得很好哦,相比刚上市的时候便宜很多。现在进口多了嘛,量上去了价格也下来了,接下来是销售旺季,叠加促销活动,预计销量会持续增长。”该超市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广州港南沙港区是全国最大的榴莲海运进口口岸,自2021年以来已进口累计超45万吨涵盖金枕、甲仑、托曼尼、干尧等多个品种的泰国、菲律宾榴莲,占全国海运进口量的1/3。截至2025年5月中旬,南沙港区已累计接卸榴莲快船近40艘次超过25500吨。

各大商超“开卷”

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显示,进入5月以来,榴莲品类全国批发均价连日下降,截至5月23日,价格显示为51.38元/公斤,较4月的批发均价69.26元下降25.8%。

零售端也开始降价,近日《华夏时报》记者走访线下多家生鲜超市和水果店发现,榴莲货架上“特价”“促销”等标志显眼,普遍价格在29元/斤,部分价格低至25元/斤。各大商超“开卷”,钱大妈推出限时抢榴莲“优惠券”活动,并承诺保底3房果肉;盒马保熟保3.5房果肉,若果肉未达标可获补偿;物美与正大集团合作推出泰国榴莲首发活动,强调品质保障、成熟度和食品安全检测。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榴莲总体价格下降的趋势不变,2024年‘榴莲自由’已经进入百姓家,今年榴莲进口走势没有改变,加之中国国产榴莲产量增加,今年仍然是‘榴莲自由’的年份。”

广州港南沙港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榴莲海运进口口岸,截至2025年5月中旬已累计接卸榴莲快船近40艘次超过25500吨。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王春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物流效率的提升显著影响榴莲价格。例如,中老铁路冷链运输将泰国榴莲运送至中国的时间压缩至20小时,损耗率从12%降至5%,叠加RCEP关税优惠,综合成本下降超20%。高效的物流体系可降低运输成本,进而推动价格下降。

“国内消费者对榴莲的接受度和购买力直接影响价格,”她预计,“随着榴莲从‘奢侈品’变为‘亲民果’,消费需求持续增长,5月至9月是东南亚榴莲的盛产期,大量榴莲集中上市,导致供应量显著增加,价格可能阶段性下降。”

多方保驾护航“鲜果品质”

除了物流效率提升,本报记者从广州港集团获悉,针对时效性极强的榴莲运输需求,南沙海关运输工具监管科提前启动预约登临检疫机制,通过“船期预判+动态跟踪”模式,精准掌握船舶抵港时间。船舶靠岸后现场人员即开展登临检疫,确保货物靠港后实现“零等待”,以保障鲜果品质。

广州市港务局针对榴莲等水果生鲜类货物,实行优先进港政策,通过高效统筹广州港出海航道、引航、锚地和调度“四统一”管理,落实“即到即引航,即离即引航”的调度引航服务,确保榴莲到港装卸时效。

榴莲的供需变化对产业链上下游有何挑战与机遇?

对此,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创始人霍虹屹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对上游而言,需求井喷意味着稳定的大宗采购需求,倒逼供应链标准化和产地溯源能力的提升。越是“高频”,越需“高效”。但同时也带来挑战:比如品质稳定性如何保障?如何在大规模流通中保持“食用体验”的一致性?这对种植端、包装端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对下游经销与零售环节而言,榴莲的“大众化”既是机会,也是门槛。渠道扩张意味着市场规模潜力巨大,但也压缩了单果利润空间,逼迫渠道方通过规模效应、品类组合和供应链来提升综合盈利能力。

大湾区特别是广州南沙港区,正处在榴莲等热带水果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站”,其效率直接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节奏与成本。要提升全链条效率,该名人士认为可以从以下方向着力:一是冷链枢纽能力的系统提升。目前冷链基础设施存在“仓足但散”“运能强但贵”的问题。应推动港口周边形成集装箱级别的智能仓储网络,并引导社会冷链资源的共享化调度,实现点到点的“微循环”;二是产业链服务生态建设。不仅要运货,还要“运价值”。通过建立集贸易、分拨、预处理、包装、检测、分销为一体的综合型水果产业园区,实现从进口到消费的闭环转化。未来可以推动跨境水果的“保税加工”,增强区域竞争力。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