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步南海子:在千年苑囿中,中国残联系统南片区职工共同感受生态与人文的交融
程阔摄影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梦雪 北京报道
5月13日的午后,骄阳如火,南海子公园的湖面蒸腾着细碎的光斑。在这里,来自中国残联系统南片区的多家单位的500多名职工,身着统一样式的粉色、蓝色、白色等各色文化衫,齐聚南海子公园的牌楼下,准备开启一场活力四射的健步走活动。
“本次活动集齐了残联系统南部片区的工会,热切响应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民健身的号召,愿我们的热情与今日气温同频共振!”随着中国残联直属机关工会主席在开幕式上一声令下,环南海子公园的5公里健步走活动正式开始。
古今交融的文化体验
如果要用几个词来描绘南海子公园的美景,“南囿”“熏风”“鹿鸣”“雁影”,或许相对恰当。这座承载着五朝皇家记忆的生态宝库,此刻正以婆娑树影迎接着现代人的脚步。
程阔摄影
漫步在南海子公园的林荫步道上,斑驳的树影在滚烫的地面上织出清凉的网,湖面上吹来的习习微风给徒步职工们带来极大的慰藉。冲刺在队伍前列的几位职工早已将运动手环调至高温模式,行至林荫茂密处,几位职工打趣道:“这树荫下比空调房还凉快!当年乾隆皇帝晾鹰时,怕也在这歇过脚。”
队伍中,几名视障职工手持盲杖,导盲犬的牵引绳在阳光下微微发亮,身旁的队友轻声描述着牌楼雕花的纹路:“飞檐上有九只脊兽,云纹像波浪一样卷起来……”
张涵深摄影
此次活动是中国残联直属机关工会组织的全系统两个片区的健步走活动之一,本次南部片区的活动由华夏时报社工会承办,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来自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国盲文出版社、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华夏时报社、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中国残联信息中心等单位的近500名工会会员热情参与。
据华夏时报社负责人介绍,南海子公园曾经是皇帝钦定的皇家猎苑,如今是亚洲最大的湿地公园。时过境迁,围猎的场景早已不在,但公园内鹿影绰绰、水鸟游弋,在这样美丽的公园里悠闲健步,不仅可以舒展身心,强身健体,更可以增强残联系统各个直属单位之间的团结合作友爱。
华夏时报社的后勤保障组成员也在始终忙碌着——在活动开始前,他们就开始往返于补给点搬运保障物资,随着职工们健步地行进,他们或久站多时守在补给站分发矿泉水,或顶着烈日穿梭于人群中进行巡视。医疗保障组的职工们则穿梭在人群中,为脸颊通红的人们递上藿香正气水,保障着活动的顺利进行。
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景
在长达5公里的行程中,与动物的互动是职工们歇脚解乏的“诗意插曲”。
下午3时许,队伍行至雁影湖畔,突然响起一阵惊呼,十余只憨态可掬的灰雁正在湖边浅滩悠闲漫步,梳羽洗喙,有备而来的职工们迫不及待地在包里拿出馒头、面包等食物,期待与灰雁进行一场跨越物种的互动。
“小时候读《鸿雁传书》,一直以为大雁和老鹰一样是雄壮的姿态,今天虽然没看到‘长风万里送秋雁’,但知道了大雁原来如此温和柔顺。”有职工感慨道。
程阔摄影
沿着健步走道再向前,队伍走进了麋鹿苑。在通往核心区的小径上,一只蓝孔雀突然从灌木丛中踱步而出。惊叹之余,大家听闻有鸟鸣声从树顶传出,定睛一看,竟又是两只孔雀栖落枝头,蓝绿相间的尾羽在阳光下流转着宝石般的光泽。
“难怪古人用‘孔雀东南飞’喻深情,这羽毛比绸缎还流光溢彩!”“第一次和孔雀距离这么近,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孔雀竟可以飞这么高。”职工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着这自然馈赠的惊艳瞬间。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孔雀是南海子生态链的“原住民”,它们与麋鹿共享湿地。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队伍行至麋鹿活动区时,阵阵清越的鹿鸣首先入耳。透过疏朗的栅栏,可见三五麋鹿正俯首汲水,另一部分则悠闲咀嚼着嫩草。
“头像羊又像马,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果真是‘四不像’。”职工们兴奋地说道。据讲解员介绍,1985年,我国与英国合作启动了麋鹿重引进项目,先后有38只麋鹿远渡重洋重回南海子。得益于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等措施,回归家乡的麋鹿开枝散叶,如今全国总数超1.4万只。这个曾经在故土灭绝的物种,如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春风中重焕生机。
4点左右,随着最后一支队伍抵达终点,汗湿的文化衫在已西斜的阳光下泛着盐霜,职工们被晒得发烫的手机里,存满了麋鹿嚼草的慢镜头、孔雀开屏的流光和大雁列阵的剪影。
这场午后3小时的行走,不仅是近500名职工的集体记忆,更是一个时代对生态文明的深情注脚——昔日的皇家猎场,今日已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每一片孔雀翎羽的微光,每一声麋鹿鸣叫的悠扬,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据了解,除此次健步走活动外,中国残联系统各单位工会还时常举行多种多样的线下活动,如职工生日会、职工乒乓球赛、爬山、妇女节活动、劳动节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职工们的业余生活得到丰富,各单位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