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驾出事故,保险到底能不能“兜底”?车企频涉“智驾险”背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2-18 18:04:33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田野 于建平 北京报道
近日,有消息称,小鹏汽车将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驾保险产品。而早在去年11月,平安产险就与赛力斯推出了智驾保障服务计划,即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覆盖智能泊车、智能驾驶等八个场景,提供智能驾驶责任风险保障方案。华为鸿蒙智行也针对问界全系车型新增了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试行),并给出了更为具体的保障场景。
在越来越多车企喊出“智驾平权”的当下,车辆配置智驾的比例显著提升。随之而来的与智驾汽车事故相关的责任界定和保险理赔问题,也变得愈发重要。车企和险企显然看到了这一新需求。那么,智驾险的推出真的能帮车主“兜底”吗?
需覆盖更多范围
据悉,传统汽车保险主要针对人为驾驶行为设计,责任主体明确为驾驶员。但在智能驾驶场景下,尤其是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中,车辆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完全接管驾驶任务。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可能涉及驾驶员、车企、软件供应商甚至道路基础设施,传统的保险模式已无法覆盖这些新风险。
2023年末,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的主要责任,放在试点的使用主体上。其要求,使用主体应当对车辆上路通行可能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具备相应的民事责任承担能力,并按要求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及其他交通事故责任商业保险。
《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也提到,自动驾驶汽车上道路行驶期间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由公安交管部门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认定。车内有驾驶人的,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理。
相关专家分析,智能驾驶技术面临硬件故障、软件bug、数据安全等风险,传统车险难以覆盖,智驾险可填补保障空白。
但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这类智驾险产品,理赔范围很窄,很多事故场景都不在理赔范围内,甚至一些智驾险只覆盖了特定的智能驾驶功能,或者只在特定的路况下才会理赔。
例如,鸿蒙智行推出的智驾无忧服务权益,涵盖了智能泊车辅助(APA)、代客泊车辅助(AVP)、遥控泊车辅助(RPA)、车道巡航辅助(LCC),与智驾领航辅助(NCA)共五项功能,如果用户在使用上述功能的过程中发生事故,且判定为智能驾驶系统导致的,用户可申请相应赔偿。但其在权益中明确了HUAWEI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仅作为驾驶辅助,无法取代驾驶员的目视检查,驾驶员依然是驾驶主体并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一切行为负责;驾驶员需按照《车主指南》《车辆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智驾功能且按车机提示及时接管车辆。
“车企应该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负责,而不应该通过保险来转嫁风险。”江瀚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如果事故的原因明显是辅助驾驶系统故障导致的,车企虽然在法律层面上无责,但势必影响会声誉。
此前,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去年11月,多名小米SU7标准版用户反映称,自动泊车功能出现故障,在泊车过程中出现了碰撞、剐蹭等事故。有媒体统计,一天内至少发生了70多起类似事故。事发后,小米为车主提供了免费维修与代步出行补贴服务。
不过,上海数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漆海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车企给出的这些补偿,并非一种保障,而是出于公关角度或是用户主义的行为。对于车企而言,给出“智驾出事必赔”的承诺并不是件容易事。这种承诺无形中增加了车企的经营风险,一旦遭遇系统大面积故障或严重事故,将面临巨额索赔。
“与保险公司合作,则可将这部分无形风险转变为固定数额的支出。车企只需要帮用户买一份针对智驾的保险,既能给予车主一个保障,还降低了风险。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智驾险产品,其实更是在‘保障’车企。”漆海峰谈道。
定价成推广难点
除了责权问题外,智驾险的保费问题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一位购买问界的车主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鸿蒙智行推出的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只有最初新车预定期能够免费享受,后面再买的车主只能接受官方每年4000元的定价。
“这么高的价格足以让消费者望而却步。”江瀚表示,如果智驾险都以这种价格铺开,那么车企即使把智驾的价格打下来,也是徒劳。“当然,如果智驾险作为一种权益赠送,或者价格能做到比较实惠,那么对消费者来说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而且还能减少因出险带来的保费上涨问题。”江瀚补充道。
中意财险车险部总经理赵文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保险产品设计角度来看,传统汽车保险基于车辆价值、驾驶员驾驶习惯、年龄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和产品定价。智能驾驶汽车则需考虑硬件可靠性、软件安全性、数据保密性等全新因素,在无法获得车企数据的情况下,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导致保险产品定价困难。
在政策层面,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保险行业力量,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车型快速迭代等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及早谋划转型发展。
从小鹏、赛力斯等车企推出的智驾保险权益可以看出,智驾险产品的定制化、专属化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那么智能驾驶汽车的专属产品应该如何开发?
江瀚认为,关键在于保险公司需与车企、科技公司进行深入的数据交流,收集大量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分析不同场景风险概率,结合硬件质量、软件更新频率等因素,制定科学定价模型。
他进一步表示,在风险评估方面,保险公司需要加强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行业的合作与交流,深入了解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原理、运行规则以及潜在风险,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智能网联汽车的风险水平。
“在定价方面,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智能网联汽车的使用数据、行驶轨迹、事故记录等进行深入分析,以更精确地确定保费费率。在此过程中,也能够推出基于使用情况的个性化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车主的需求。在风险控制方面,保险公司可以与汽车制造商合作,共同开发风险防控技术,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江瀚说道。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