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超六成“拿照”不满三年 公募基金经理“菜鸟化”

作者:陈旭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28 18:17:50

摘要:超六成“拿照”不满三年 公募基金经理“菜鸟化”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旭 北京报道

   在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已经不是新鲜事的现在,一位位挥别了公募基金的专业人士给投资者带来的不再是一声叹息。近期又传出公募基金总经理级人物将转投私募的消息,而本报记者根据Wind做出的统计显示,在公募基金经理人才流失严重背后,有超六成的新基金经理“拿照”时间不满3年。
留守者资历浅饱受质疑
    众所周知,公募基金一向标榜是专业投资机构,主要面向大众投资者。但是,掌管着数万亿资金的基金经理群体现状如何呢?
    据Wind统计,去除正在发行的基金,目前公募基金业共有527位基金经理,其中担任基金经理年数(执业年限)在3年以下的有331位,占总人数的62.81%;而担任基金经理不满1年的有149位,占总人数的28.27%。
    不可规避的是,在“公转私”浪潮中,一批批优秀基金管理者的离去造成了基金业一定程度的人才荒,虽然大多数新基金经理之前都从事过投研岗位,但基金经理人的执业年限平均水平不断降低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他们经验不足。
    民生证券分析师王峰将近期大盘向下的原因直接归咎于基金集中抛售权重股。他认为,目前国内基金经理独立管理运作大规模基金资产的整体经验太过缺乏,大多数基金经理在这个岗位上尚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因此,必须承认:在基金经理的整体执业经验非常缺乏的情况下,面临如此巨大的市场形势突变,难免会出现一些过激的市场反应,从而形成了大幅度的集中性抛售,这似乎可以解释一些市场分析人士所认为的市场已经存在一些非理性超跌的因素。
    在本报与金融界网站的联合调查中,有20.95%的基民表示会选择在基金继续出现大幅净值损失的时候赎回,而有些基民在调查中表示,有的基金经理选择在高位斩仓,太不拿基民的钱当回事儿了。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分析师杨艳艳则持有不同意见:“可能从业年限是经验的一个体现,但是从业时间长业绩却垫底的基金经理也有很多。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发现在这些新任的基金经理中,也有一些是接受新鲜事物、对新兴产业具有良好把握能力的基金经理。”
公转私风头愈劲
    进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的人才流失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往以基金经理为主的公转私大军,在今年演变为以基金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为主。5月26日,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在网站上公告了简短信息,公司副总经理戴勇毅辞职。记者了解到,早在4月初,戴勇毅就已自组私募德丰华投资,并在各大招聘网站普遍撒网,高调招聘行业研究员。曾在华夏和工银瑞信两家大基金公司担任过副总经理的戴勇毅的离职,或许标志着公募基金人才荒的升级。
    从基金经理,到投资总监再到副总经理、总经理,一位已离职的高管告诉记者:“虽然公募基金的社会认知度较高,但是不自由。换个环境,不必面对严厉的监管,不用发愁向几百万持有人负责,收入还比在公募好,谁会不换?”
    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副总级别高管离职的已有近10人,涉及公司包括浦银安盛、博时、银河、金鹰、景顺长城、中欧及工银瑞信。有的基金公司副总离职特别突然,记者向上述一家基金公司的媒体部求证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也是看新闻才知道的。”
    “现在争抢人才的金融机构很多,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券商、其他基金公司、私募还包括基金的专户理财。”上述已离职高管介绍说。
    银河证券基金分析师王群航表示:“基金业的人才流失似乎不可避免。我接触的基金经理都认为公募基金受体制所限,不是自己一辈子的事业,毕竟这些高知人群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一辈子替别人打工很难获得成就感。”
    业内人士在谈到所谓的公募体制限制时总是滔滔不绝。即缺少股权激励制度、操作限制多等等,在一对多等基金专户理财抢夺了部分基金业人才后,今年的趋势是一对多人才也在转向私募。在2007年曾经风光无限的公募基金,时隔3年,迎来的是管理资产规模的萎缩,人才流失和基民的高度不信任。“媒体上所说的救救公募基金,我觉得说的很对。”一位业内人士最后表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