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路》:新时代的《东方红》

作者:山安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21 20:39:22

摘要:《复兴之路》:新时代的《东方红》

《复兴之路》:新时代的《东方红》

文/山 安

   《复兴之路》无论是规模还是艺术水准都堪称新时代的《东方红》,只是时代变了,人们获取娱乐资讯的渠道多了,所以在影响力上《复兴之路》难比前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一部代表国家气象的文艺作品,大气磅礴之中展示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复兴壮举。能现场观看实况表演的毕竟是少数,那我们不妨走进电影院,在光与影的交织中去感受当代艺术家对国家命题的精彩表达……
《复兴之路》
一个时代的命题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电影版近日上映了,此前还有过话剧版,出过书,有过电视节目。而对于家国复兴、民族复兴这样的大题目来说,表演的形式和角度总是不嫌其多的。
    当荧幕上正在重复一些歌舞剧中展示过的歌舞时,人们甚至会想,既然国家博物馆也做了“复兴之路”的陈列,是否国家的艺术馆也可以就此策划一个展览,用装置艺术、国画和油画共同组成,更加侧重表现这160余年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继续想下去,话剧已经不错,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更是把一些创作和表演者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但西方有伟人说过,最伟大的创作者是自然,中国有伟人说过,最伟大的创作者是人民,为什么不在户外做一次“复兴之路”的表演,在天地间演出它们见证过的这一切,让往来的行人见证和再次参与他们经过的和记忆中的这一切呢?再有,我们既然使用了音乐剧,我们既然已经排过了舞剧,我们既然已经搞过了朗诵,各种声情并茂的方式都已经尝试过,是否可以再试一试默剧?应和了历史的默默进行和默默诉说,亦应和了中国人民沉默而坚强地背负着国家从泥沼中走出的故事。
    请原谅,在这样宏大的命题面前,难免让人有些想入非非。我们总是为这个国家的事情,担忧,焦虑,欣喜,感动,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它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它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所以这个命题本身就决定了,无论怎样编排《复兴之路》,它都与一般的艺术作品有所区别,要评价它也比评价一般的作品艰难。
《复兴之路》
只是定义上的电影
    笔者并不希望这部音乐舞蹈史诗再被改编为电影,创作方希望能让观众看清一些在舞台下看不大清楚的地方,希望把细节呈现在所有人面前,这好意大约值得称赞,但历史本身就有其神秘的一面,观众的视野里有几处盲点也属正常,中国人应知“过犹不及”,在表演上大概同样如此。
    最关键在于,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希望这复兴之路可以永远走下去,希望通往光辉的脚步永不停下。当它是舞台剧时,落幕之后,我们看着演员们回到我们中间,回到生活,这出戏一直没有结束,将来同样不会结束;可是电影则不一样,影片一旦放完,这才真是曲终人散,关机了,大银幕一片漆黑,结束了。所以说,“复兴之路”这个题材,是相当不适合拍成电影的。
    抛开这些,我们自然可以赞美在歌舞中飘扬的盛装,赞美自奥运会开幕式以来已渐渐成形的大舞台风格,阎肃前辈说得更妙:“影片有一双神奇的眼睛,为观众捕捉到现场所看不到的细节;它有美妙的喉咙,每一声都令人感动;亦有一对巨大的手,不经意间拨动人的心弦。”电影虽然失去了一些舞台上的磅礴之处,却也多了一份众目可见的细致。在舞台上可以收获的,观众从影片中亦能大致得到,从这个角度来讲,电影《复兴之路》当然是成功的,只要在定义上,它当真可以算作一部电影。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与传奇比肩
    在众多《复兴之路》中,由3200名表演者共同完成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应是高潮中的高潮,它为新中国建国60周年献礼而成。前所未有的庞大阵容,前所未有的舞台效果,169年的历史呈现在舞台上,凝练而又震撼。首演时,不少观众在台下落泪,为其体现的坚韧的民族精神动情,为其呈现的舞台效果而惊讶,现场流淌着激动的情绪和热烈的气氛,为了这了不起的演出,更为了我们的国家了不起的复兴。
    这其中还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年轻的观众纷纷表示出对这出歌舞剧的欣赏与赞叹,这些年轻人常对春晚表示厌倦,常对大型节目表示不愿接受,但在《复兴之路》的宏大叙事之下,纷纷被折服。他们为鲍国安的呼喊所感动,为毛阿敏的独唱和那一声声的“有人吗?”而揪心,为庄奴和田华先生的两岸对吟深觉惆怅。他们感受到了一些在流行文化中找不到的东西,并且深受打动,而无法像许多时候那样无动于衷。
    却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观众不愿意说这出音乐剧的好话,他们在接受采访时有些犹豫,总想给眼前的大场面挑一点毛病,但又说不出来。经过一些交谈才知道,他们仍然想念着当年的《东方红》,毕竟,那是给他们那几代人留下了深深印记的不朽的杰作。一位老先生说:“《东方红》里有很多歌曲脍炙人口,至今都为大家所传唱。而《复兴之路》里的歌曲就演绎得没那么好了。那首《田野》,本应是欢快的场面,韩红却闭着眼睛,不知道是在唱还是在哭。”
    这种出人意料的反差可算是这台盛会的一个小插曲,年轻人的感动令人欣慰,而老年人的几句责难自然也不必当真。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经典,不管怎么说,《复兴之路》至少可以与《东方红》比肩,无论在其政治意义、文化意义,还是舞台艺术本身。它们都是了不起的音乐舞蹈史诗。
百花齐放的“复兴”
是否差一个人?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已用了种种形式、种种手法来展现我们的复兴之路。其悲哀处用悲哀,艰难处用艰难,壮烈处用壮烈,幸福处用幸福,无一处不是地道的大手笔,也是我们惯用的宏大叙事的手段。这许多杰作汇集到一起,又形成一部更大的作品,近乎一切形式的集合。
    在这样的百花齐放的春天里,我们仍然需要考虑一下,我们的众多“复兴”中,是否少了一个人。这不是哪个具体的人,只是历史由每个人的生活拼贴而成,在我们的叙述中,一切宏大的东西都不缺少,一切高贵的品质都不缺少,敬意与荣耀,更被我们永远地赋予了那一代代志士。只是,我们的舞台表现出的血肉感来源于战场,来源于集体和阶级的拼搏,它带来那种浓重的感觉,带来威严和压力,它少有来源于一个平凡的生活在中国的公民的血肉,不那么壮烈,却可以让一切中国人感觉到亲切。我们讲述的故事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它们当然感人,但总感觉还差一点平淡是真,要知道无论在多么壮阔的波澜中,都会有相对平静并更显珍贵之处。我们的生活里并不缺少这样的故事,笔者以为,在我们的“复兴”中,这样的故事是不能缺少的。
    笔者接触到了好几种类型的《复兴之路》,它们虽然影响力不同,类型不同,但其优点和艺术风格都大致相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当然是其中的巅峰,而电影恐怕更多是一个延续。感觉在这许多种“复兴”中,最大的共同的遗憾便是没能充分表现出新社会里一个普通人的幸福感,创作者在这些部分缺少合适的处理方式。或者说他们忽视了,这种平淡的幸福感,才真正具有最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概括力,其包含的广度也是最大的。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还在持续并且将会继续持续下去,而弥补那遗憾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今天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成为目前的《复兴之路》中所缺少的那一个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