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地产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董才平:加快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升级,推动钢铁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 两会声音

作者:董红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3-06 19:36:45

摘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董才平:加快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升级,推动钢铁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 两会声音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董红艳 李贝贝 北京报道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钢铁行业是传统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点领域和责任主体。

在此背景之下,全国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董才平在今年两会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升级的建议》和《关于推动钢铁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董才平提出的具体建议包括,多举措降低制造企业“智改数转”成本,打造多层次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公共服务体系,加速制造行业工业软件的国有化攻关;给予钢铁企业更多的绿色金融贷款、绿色专项补助等资金支持,聚焦先进技术合力开展攻关,加快制订碳足迹核算等相关国标文件。

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引领经济潮流

2023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13%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57%。

“如何加快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将会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引领经济发展潮流的关键所在。”董才平笃定道。

“传统制造业企业由于自身财力、物力、人力等数字化转型必备要素有限,普遍存在改造资金不足、基础配套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整体偏弱、研发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再加上存在新技术很难和现有设备的运行状况完全融合的顾虑,企业望而却步。以上因素也让传统企业在智造系统智能化改造局部化。此外,传统企业大多缺乏直观评估企业智能化改造,以及后期数据治理、挖掘工业数据价值的能力。”董才平明确指出制造行业智能化升级存在的问题。

针对传统制造行业智能化存在的问题,董才平从三方面建言献策。

首先,董才平表示,可加大政策支持,实施精准扶持,缓解企业转型压力。希望通过加大技改专项补贴、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智能制造贷特色优惠贷款,降低企业“智改数转”成本,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

同时,董才平还指出,可持续打造多层次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公共服务体系。希望通过政策、资金、推广等方式支持科技技术研发企业,打造平台体系;同时鼓励传统企业借用平台、体系,从而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意愿和水平。

除此以外,董才平还建议,加速制造行业工业软件的国有化攻关,拓宽推广渠道。

建议通过加大政策力度,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围绕重点行业,推进产业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完成核心技术攻克;同时降低国产工业软件采购和使用成本,实现核心工业软件的国产化由可选项变成必选项。

钢铁绿色低碳需解决资金、技术、标准、人才问题

“当前,钢铁行业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钢铁企业进入微利时代,更要顺应政策趋势,加大力度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董才平深刻地认识到,对于钢铁企业来说,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大有可为,但也面临资金、技术、标准等诸多现实问题。

钢铁行业低碳之路任重道远。据工信部数据统计,2023年,全国累计78家钢铁企业共3.9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碳排放持续下降。目前,距离2025年底超低排放改造收官目标时间节点还剩不到2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很多钢铁企业还尚未完成改造和收尾。

同时,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改造所需的投资巨大。据公开信息显示,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投资已经超过1500亿元;2023年我国氢冶金项目总投资已超过500亿。未来,钢铁企业要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工作,仍需进行大量的投资。

“钢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涉及到巨大的资金投入,仅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是不够的。”董才平认为,在目前钢铁行业下行周期的情况下,积极发挥资金政策支持作用,给予钢铁企业更多的绿色金融贷款、绿色专项补助等资金支持,另外,建议相关部门加快落实“差别化电价加价部分”的资金返还。电费资金的返还,可提升大大企业的现金流,减轻企业的经营成本压力。

除了资金问题,我国钢铁行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也业面临诸多的技术难点和壁垒。记者注意到,不少钢铁企业对全氢能冶炼、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高炉煤气精脱硫等前沿技术上,已开展了一定的探索,但尚存在较多技术难关尚未突破。另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于2023年5月正式生效,过渡期至2025年底,2026年开始正式征收碳关税。我国钢铁行业是第一批被纳入征收范围的行业,碳关税的增加将会进一步压缩企业效益和出口积极性,钢铁企业面临较大的出口压力。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碳足迹核算等相关国标尚未建立。“我国尚未有规范统一的国标碳足迹核算相关标准规定出台,只能以国际化标准作为参考,并且我国尚未与欧盟等贸易伙伴接轨标准的制订。同时,目前国内的碳认证机构参差不齐、专业性不强、缺乏规范,需依赖国外机构开展碳足迹评价,对申报企业来说,存在一定的数据安全风险。”董才平坦言。

对此,董才平建议,加快制订碳足迹核算等相关国标文件,加强与国际同类先进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抓好2023年至2025年欧盟“碳关税”过渡窗口期,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钢铁企业参与,共同建设钢铁企业碳管控平台及碳资产管理平台,并积极与欧盟等贸易合作伙伴,推动碳足迹标准和认证结果互信互认互采。同时,可选择典型企业或生产线,建设国际示范合作项目。

另外,对于钢铁绿色低碳研究方向专业人才紧缺方面的问题,董才平还提出,通过政策倾斜、鼓励校企合作等形式,招引优秀成熟的人才,并对引进相关人才的钢铁企业,给予财政税收、贴补等政策倾斜。同时,强化专业培养,以设立奖学金、合作基金等形式,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