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近半数医药上市企业披露2023年“成绩单”,约六成企业实现盈利,97家出现亏损

作者:杨燕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3-04 16:57:30

摘要:截至3月3日,493家A股医药上市企业披露了业绩预告,给出了过去一年企业“成绩单”的大致雏形,有137家企业披露了数据更为准确和详细的业绩快报。

近半数医药上市企业披露2023年“成绩单”,约六成企业实现盈利,97家出现亏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燕 于娜 北京报道

回顾整个2023年医药企业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年初几乎全员“阳康”的冲击,还是7月底对整个行业影响颇大的反腐规定,抑或全年此起彼伏的呼吸道疾病高发。作为疫后常态化生产的第一年,医药企业的创新增长和韧性发展都在这一年被反复考验。

财报透露的数据可能是对过去一年整个行业发展的最好注释。截至3月3日,493家A股医药上市企业披露了业绩预告,给出了过去一年企业“成绩单”的大致雏形,有137家企业披露了数据更为准确和详细的业绩快报。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数据显示,已披露营收数据的上市企业中,145家实现盈利,97家则为亏损状态,亏损企业占比约为四成,其中34家企业为首次亏损。

仅以营收和净利润这两个基本数据为锚点,是否能提前窥视下医药行业过去一年的盈亏分布呢?

“10亿元俱乐部”都有谁?

从目前已披露的数据来看,华润三九、华东医药、科伦药业、鱼跃医疗、上海莱士、*ST东洋、同仁堂、康龙化成、万泰生物、天士力、九安医疗、东阿阿胶等医药企业净利润排名靠前,皆超过了10亿元。

能位列“10亿俱乐部”的医药企业,基本属于大众颇为熟悉的医药公司。科伦药业和九安医疗是过去两年内话题度颇高的明星企业,都搭上了“出海”这趟行业快车。

前者凭借子公司科伦博泰与默沙东高达近百亿美元的BD交易金额而热度不减,公司预计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3.5亿元至25.5亿元,同比增长37.82%至49.55%。后者则是疫情期间跑出的一批“黑马”,不过,相比2022年疫情期间高达164.84亿的净利润,2023年九安医疗净归母净利润预计在11亿元至13亿元,同比降幅超90%。

在和默沙东的合作之外,诞生于科伦药业研发部门的科伦博泰身价三年暴涨30倍,于2023年7月正式登陆港交所,又在10月发生了默沙东“退货”风波,创新转型之路显然风大浪急。而九安医疗在一年狂揽百亿营收后对于未来发展也进行了各种探索,包括大手笔理财,出资做起LP等等,在即将到来的财报季中,应该能看到更为详细的信息披露。

华东医药同样是过去一年屡屡占据行业话题中心的企业之一,旗下利拉鲁肽仿制药已经获批Ⅱ型糖尿病和减肥适应症,凭借国产首款“减肥神药”的标签在医美转型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业绩预告显示,其医美整体业务保持高速发展势头,营收创历史最好水平,且国内外业务均实现较好盈利。

国产减肥药到底“钱”景和增长动力如何,和已经占据市场主流的司美格鲁肽等注射液是否有一争之力,华东医药即将披露的详细财报数据中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前瞻性答案。

在净利润排名前十的医药企业中,万泰生物和九安医疗是唯二两家业绩预告类型为预减的公司。万泰生物2023年度净利润预计在12亿元至13.5亿元,同比降幅超过70%。公司公告中表示,受九价HPV疫苗扩龄影响以及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公司二价HPV疫苗销售不及预期,较上年同期下降约42亿元,导致疫苗板块收入及利润出现大幅下降。

*ST东洋则是净利润排名靠前的企业医药投资者较为陌生的一家。事实上这家企业2023年营业收入构成中,体外诊断收入占比56.91%,其余则为水产加工业和海水养殖业。

相比其他家,*ST东洋的业绩表现更多来自业绩重组而非主营业务,公司一度因2022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业绩预告中表示,

预计报告期内非经常性损益对*ST东洋净利润的影响额约22.4亿元,上年同期为-6.86亿元。

业绩预喜的企业各有各的成功方向,排在亏损“10亿俱乐部”的企业则有不少共通性。

据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当前已披露的各家公司业绩中,净利润亏损排名靠前的企业主要有君实生物、*ST太安、海王生物、荣昌生物、康希诺、迪哲医药-U、常山药业等,亏损金额均超过10亿元。

很多科创板创新药企尽管已有产品逐渐落地,甚至进入医保目录,但营收尚未能覆盖研发投入,因此业绩仍然呈现亏损状态。

谁是医药产业中坚力量

很多时候医药企业的净利润也和企业体量以及所处赛道息息相关,因此在试图估测过去一年医药上市企业的发展状况时,除了净利润大小,其同比变动幅度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指标。

目前已公布业绩预告的企业中,向日葵及普瑞眼科两家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1000%,两者业绩在过去一年受到国家带量采购政策及疫情的影响,主营业务增长并不显著,变动幅度明显主要得益于非经常性损益事件的发生,向日葵收到了一笔大额履约债务款,普瑞眼科则是因投资获利。

一位长期关注二级市场的医药投资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部分医药企业净利润增幅数字惊人,业绩变化背后往往是得益于非经常性损益事件,例如公司在2022年进行了大额商誉减持,亏损子公司不再并表等原因,不能简单理解成业绩向好或有重大突破。

除这两家外,康泰生物、凯利泰、天士力、澳洋健康、康众医疗、数字人、复旦复华等多家企业同比增幅超过300%,且在目前已公布业绩的企业中净利润变动幅度靠前。

令人惊喜的是,科创板创新药企艾力斯在2022年顺利摘掉“U”字小尾巴后核心产品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公告显示,公司核心产品甲磺酸伏美替尼片一线治疗适应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销售持续放量,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较大。同时由于公司销售规模不断扩大所伴生的规模化效应致使各项成本费用率逐步降低,从而促进净利润大幅增长。

伏美替尼是艾力斯目前首款也是唯一一款商业化产品,曾先后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CDE“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艾力斯这种以单个管线进行商业化突围的战略也为科创板创新药企打造了一个可复制的成功路线。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常山药业、长药控股、未名医药、长江健康这四家企业亏损幅度居前,净利润同比降幅超过1000%。

回顾整个2023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共批准了85款新药,创新药行业逐步穿越寒冬,带量采购、国谈等行业政策带来的影响也逐步趋于温和和稳定,出海则成为资本寒冬下医药市场令人悲喜交加的新突破。

如果说出海在早期还是行业发展蓝图中的一抹伏笔,那么现在已经变成了可以写进医药打工人下周工作计划的to do list,从产品打磨、市场准入,各地的政策条款,销售伙伴挑选,先行者已经在路上,大批的竞争者也在蜂拥入内。

产业发展的方向舵转向背后,既有行业政策调整下的“推陈出新”压力所致,也有对于行业新涌入资金的迎合。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共228起,首付款总额达210.21亿元人民币,同年15家新上市创新药公司IPO共募资111.2亿人民币,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23年国产新药超过5亿美元的海外授权已经多达25项,行业交易金额首次超过IPO募资总额。

产业的轮转变化,最终必然作为一个个代表业绩变化的数据,呈现在投资者面前。

编辑:颜源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