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地方“非常钱紧”求援民资

作者:作者为空的文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14 21:34:16

摘要:地方“非常钱紧”求援民资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作为中部某地地方融资平台的负责人,崔洪文近来一直在忙于准备相关材料上报当地审计部门,接受调查和审计。
    据介绍这是中央有关部门对地方融资平台摸底调研的重要内容,调查的相关问题要上报中央。
    “因为中央政策的变化,银行已经收紧了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今年以来地方已经很难从银行获得更多贷款了。”崔洪文对《华夏时报》记者坦言。他和大多数地方融资平台的负责人忽然间发现,正需要钱加大投资力度的地方政府,目前恰恰大幅减少了融资渠道。
    这一变化的背后则是,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激增,地方财政风险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据悉,面对地方政府亏空高达数万亿的报道,银监会已经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在5月初拿出初步的清查报告,6月底全面完成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清理。
    地方融资平台备受争议之下,崔洪文不得不寻求其他的资金来源,“如果实在没办法,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现在就正在接洽一个由民间资本建设的项目。”
    不过,作为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公司可以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但是承担着发展任务和配套国家4万亿投资项目的地方政府,远不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么简单。
钱袋子羞涩
    在2009年刺激经济的背景下,当地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迅速增加,今年政府财政预算中政府债务还本付息的压力剧增,崔洪文所在地区的财政部门人士告诉记者。
    该人士透露,崔洪文负责的融资平台去年一年增加了3个亿到4个亿的贷款,而当地2009年的财政收入是11亿,财政支出则达到24亿。
    而且,去年投资公司增加的债务大多都是短期的贷款,今年就要开始还本付息。上述人士表示,如果今年开始收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不仅投资不能够持续,偿还债务的压力也会很大。
    由于这些资金大多是投入到当地公共投资领域,比如市政建设、铺路修桥等等,属于基本上没有收入的项目。所以,所谓投资公司的债务实际上就是地方财政的债务,最终都是地方财政的负担。
    这并非个案。
    据监管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底,各级政府融资平台达到8200个,债务余额已达6万亿元左右。事实上,这一数据还被低估,经过监管部门前一个阶段的摸底,地方融资平台获得的信贷总量被确认为约7.38万亿元。
    更为担心的是,对于地方财政来说,这还不是全部。其中,陆续出台的房地产新政无疑是对土地财政的又一个打击。
    政策效果立竿见影,土地市场开始降温,直接受损的就是土地财政。5月7日,昔日地王频现的上海新江湾城地块,仅以拍卖底价成交,相对周边地块的楼板价,跌去了三分之一。
收支难平衡
    急剧膨胀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背后是长期存在的财政困难局面。
    以崔洪文所在的地方为例,当地2009年财政收入11亿,财政支出则高达24亿,不言而喻当地财政并不宽裕。
    崔洪文告诉记者,实质上很多地市都是靠财政吃饭,当地要实现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收紧贷款只能推迟当地项目的建设,可能一年两年当地还是老样子。
    于是,在2008年刺激经济增长、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做出了一致的选择,贷款开展项目建设。
    不仅仅是基层政府财政困难,省级政府也面临缺钱的局面。记者细数多个财政部的会议,不止一次看到地方财政官员诉苦的场面。
    以今年为例,河北省今年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需要新增加支出739亿元,但是经过反复测算,河北省今年新增可用财力只有90亿元,600多亿的差额让河北省对各项中央政策能否完全到位不敢保证。
    而早在年初的财政工作会议,各地财政已经提出今年财政形势会更加困难。
    当时江苏省财政厅厅长潘永和表示,2009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系民生的大政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校舍安全工程的改造等都需要省级配套资金,“蛋糕没有增大,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
找钱新出路
    在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收紧和房地产调控压力下,地方投资的步伐却不会立即慢下来。
    不少融资平台则很难再获得贷款,崔洪文告诉记者,在中央清查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背景下,即使有项目,银行一般也不会追加贷款。
    事实则是,各大银行都收紧了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管理,建行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发放核准权已经上收总行,未经总行批准,一律不得发放。总行已明令要求在5月底之前,将平台贷款控制在年初水平。
    而农行江苏分行也已将政府融资平台项目的贷款审批权上收至省分行,并提出下一步要从较低层级的融资平台中退出。
    需要钱还不给钱,此时的首要任务就是找钱。各地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以备受关注的湖北省为例, 12万亿投资规划压力之下,湖北官方透露,除政府性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外,将通过招商引资和发行债券、股票、基金等市场化办法来解决。
    甚至,《华夏时报》上期报道的“湖北城投券商联手找钱”的路子,已被多个地方政府引为了后备方案。 
    本报记者多方采访发现,随着国务院5月13日发布“新民营36条”,强力刺激民间投资起航,多个地方政府已把启动民间资本列为找钱的重要渠道。
    崔洪文告诉记者,他们已开始考虑采取BT和BOT等形式,进行项目建设,而目前他们正在洽谈一个BT投资项目,即由社会投资人投资、建设,建设完成以后由政府再回购,回购时考虑投资人的合理收益。
    对此,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指出,在地方政府贷款紧缩和房地产调控渐紧的背景下,考虑民间资本进入政府项目建设,无疑也是地方财政困难形势下的一种变通,也是民营资本未来发展的方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