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新时代助残共富,交通银行与中国残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作者:方凤娇 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12-02 11:04:25

摘要:在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临近之际,交通银行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启动“通向明天——交通银行助残共富行动计划”。中国残联主席程凯,交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任德奇见证签约;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东梅,交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郝成代表双方签约。

新时代助残共富,交通银行与中国残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方凤娇 胡金华 上海摄影报道

12月1日的上海,正值初冬时节,阳光送暖。

当天,在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临近之际,交通银行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启动“通向明天——交通银行助残共富行动计划”。中国残联主席程凯,交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任德奇见证签约;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东梅,交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郝成代表双方签约。

2.jpg

程凯表示,交通银行自2007年开始持续16年支持残疾人事业,为推动残疾人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当前,中国残联和交通银行的合作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环境条件,期待通过双方精诚合作,帮助残疾人过上更有尊严、更高质量的生活,带动全社会平等对待残疾人、关爱服务残疾人,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任德奇表示,交通银行作为金融领域“国家队”,参与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支持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交行将把签署合作协议、深化双方战略合作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抓手,针对残疾人组织、残疾人企业、残疾人群体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拓宽合作领域。

十六载爱心不改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前进的基石。其中,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近些年,一些社会力量大力支持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早在2007年,交行重组20周年之际,交行与中国残联就共同启动了“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助学计划将帮助残疾青少年掌握更多的技能,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残疾人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有数据表明,我国共有7.27万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他们服务着全国2314所特殊教育学校,守护着91.85万“特殊孩子”的上学梦想。特教工作压力大、难度大、社会认同感低,职业幸福感差,他们渴望受尊重,期盼被认可。为此,“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设立,极大鼓舞了广大特教教师,使他们亲身感受社会关爱和重视。

另外,“助学计划”还设立了“交通银行残疾大学生励志奖”“交通银行残疾大学生励志奖提名奖”,表彰自强不息、事迹突出感人的优秀残疾大学生。

据悉,16年间,交行坚持公益捐赠残疾人事业,累计捐款1.12亿元,惠及近5万名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工作者。具体来看,项目自2007年设立以来,资助了3.73万余名贫困学生、126所特教学校,表彰了1799名优秀的特教教师。

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得到了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有力的配合支持,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培训项目被教育部明确为国家级的培训。获得交通银行残疾大学生励志奖的大学生,更加自信地走向社会,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

双方合作范围也从最初的残疾青少年教育,逐步扩展至特教园丁培训、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义演、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等多个领域,对推动中国残疾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就了公益助残事业的一段佳话。

新时代助残共富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全社会的格外关心和关注。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十年我国残疾人事业开创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广大残疾人生活全面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如今,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掉队。

基于此,此次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原有合作项目正式升级为“通向明天——交通银行助残共富行动计划”,合作领域从原有的以慈善公益为主,拓宽到金融服务多个方面。

据了解,“行动计划”包含金融服务和公益合作两大方面,涉及无障碍服务、电子渠道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普惠金融、产业链金融、智慧民生、智慧政务、国际交流合作、公益捐赠、慈善信托、基地共建、志愿者服务12个领域。

交行方面表示,将发挥金融特色优势,为残疾人组织、残疾人企业、残疾人群体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助力残疾人在共富路上活得更精彩。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