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流走低呈现主办方矛盾心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赵 岩 上海报道
从烈日炎炎到大雨滂沱,上海世博会并未出现预期中的火爆。截至5月5日17:30,因雷雨原因,上海世博园区每日接待入园人数由前几天的十几二十几万人次锐减至7.88万人次。6日客流有所回升,参观者逾11万人。世博开幕以来,日均参观人数14.8万人次,按照这个速度测算,184天的会展期间,游客总接待量将只有2729万人次,远低于会前预期的超过7000万人次的目标。
世博局局长洪浩近日表示,入园人数低于预期,他反倒“松了一口气”,因为减少了安保等各种服务保障的压力,但他也开始为游客量不足而担忧。
不过,世博局方面表示,目前“园区客流平稳”。另悉,截至5月4日,世博会已销售门票3311万张。
1名员工服务4位游客
经过了此前3个指定日和2个公众开放日的运行,上海世博会的客流数量渐成瞩目的焦点。统计显示,上海世博会开园前5日,累计入园人数78.08万人次。虽说世博园区平稳运行减少了安保等各种服务保障的压力,但游客量不足这样的新问题旋即浮出水面。
5月1日开园首日,世博会虽售出35万张门票,但实际入园者仅为21万人。次日游客量与首日持平。到开园第3天,上海气温超过30度,游客量进一步急速下降。官方数据显示,截至3日16:00,世博园区全日只有13万人入场。
世博局曾分析,有两个原因阻挡了指定日的人流:其一是天气炎热;其二是因为“五一”3天是假期,参观者可能担心假期人多扎堆,有些购买指定日票的人干脆避过高峰期再来观看。然而,4日和5日的普通日运行情况显示,真实状况未必仅是如此。
普通日首日,截至5月4日18:00,累计入园人数约14.3万人;截至5日17:30,因雷雨原因,上海世博园区接待入园人数锐减至7.88万;6日客流有所回升,参观者逾11万人,但仍远远低于平均值。
对于如此巨大的落差,洪浩坦言,出乎组织者的意料,园区做好了迎接客流高峰的准备,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至于具体原因,洪浩表示:“我们也在进行分析研究,也在学习、探索,因为世博会正式运行才刚刚3天,变化的规律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握,要看一段时间,实践一段时间,摸索一段时间”。
面对游客下降的局面,园区工作人员仍不敢怠慢。据统计,园区内同一时间会有约4万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岗。员工数和游客数比例达到1:4。
世博局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接下来有必要组织国内和外国旅行社在各地加大推介世博会的力度。
但也有部分工作人员仍然比较乐观。“过一段时间后,随着世博闭幕的时间越来越临近,游客也必将越来越多。”城市最佳实践区部部长孙联生预计,世博会最后一个月才可能是游览高峰期。
世博局局长建议晚上参观
世博局统计,截至4日18:00,园区内平均排队人数最多的十个展馆分别为沙特馆、日本馆、德国馆、英国馆、中国馆、意大利馆、韩国馆、法国馆、西班牙馆和瑞士馆。世博园“东(浦东园区)热西(浦西园区)冷”的状况依旧,而且因为客流大幅下降,情况更明显。
对此,洪浩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他个人建议游客参观中国馆等热门馆的时间最好能够避开高峰。从入园高峰来说,从9:00一直持续到10:30,要避开入园高峰就在10:30以后参观。“从展区的高峰来看,建议大家下午甚至晚上来参观(热门馆),可能效率更高。”
另一方面,由于上海天气非常炎热,3日世博园区内共计有24人中暑。洪浩表示,园区内将继续加强防暑降温措施,特别是增加遮阳伞,并保证喷雾装置正常运行。“我们已经在德国馆等候区域加装了遮阳凉棚,将根据实际使用效果,再考虑向其他场馆推广。”洪浩同时表示,未来上海将迎来雨季,组委会早已形成了防雨防台风的相关预案,园区拟调整雨具价格。
链接
热点问题回应
1、中国馆预约难
中国馆仍然是热门展馆,针对预约券发放时间短的问题,洪浩表示:中国馆的实际容量5月5日达到了极限水平4.5万人次,如果中间发生什么故障可能人次还要减少。这4.5万左右预约券是这样分配的:30%以上是分配给团队,也就是有1.3万左右分给了团队,剩下还有3万左右是用来进行派发。
2、应对大客流的准备
针对安检过慢的问题,洪浩表示:应对大客流确实需要提高安检效率,让入口能进更多的人。但同时,不能够以影响和降低安全标准来提高安检的效率。前一段时间,安检需要30秒到1分钟,现在已经降到15秒左右。安检时间是如何降低的呢?一是提高安检人员的素质;二是增加了安检人员;三是增加了安检设施。接下来应对大客流,世博会仍然坚持这些原则和措施。
3、昂贵的雨具
上海即将进入雨季,针对世博园内雨具售价高达48元的问题,洪浩表示:世博会预案中有防台风、梅雨的应对措施,一是要加强天气预报,园区里的气象预报站要做到精确预报;二是一些应急措施的响应目前还在落实中。洪浩认为,园区里卖的雨具价格应该和外面的价格基本相仿,而且应该尽量多备一些大众化的雨具,以满足游客对雨具的需求。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