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冠”上的文明印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赵 岩 上海报道
尽管之前中国馆的主创人员已经披露说,要借用《清明上河图》来凸显“中国智慧”,但随着电梯进入“东方之冠”的顶部——49米高处,观众们还是被那幅100多米长、6米高的动画版《清明上河图》所震撼。
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整个图景10分钟内的所有动作都是不重复的,展现城市的昼夜风景,其中白天出现人物691名,夜晚出现人物377名。”馆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描绘北宋宣和年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盛热闹的《清明上河图》为大家熟知。而此次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不仅将原图放大了30倍,长宽分别为128米、6.5米,并且能看到其中的人物从静态变为动态,并辅助有声音对话,完全是一幅宋代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在白天很壮观,夜景更逼真。工作人员解释称,技术人员在保证原图特征时,数百棵树和建筑都不能少,很多草木建筑之间的遮挡关系、阴影分布,以及在晨昏不同光线下的变化,都需要调试研究。每一个造型的人物和动作都得仔细研究,这些前后耗时两年。
穿过《清明上河图》投影的长廊,就是此次中国国家馆的“国之瑰宝”文物展区。在这里,观众能近距离欣赏到另一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馆部文物组负责人顾祥虞告诉记者,经过多次策划和讨论,最终选定了辽宁博物馆藏的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描绘明代江南社会的城乡百姓生活实景,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所描绘的明代苏州市井生活的繁华程度远远超过了宋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城市的发展变迁。“两幅《清明上河图》,一个以建筑为主,人物为辅;另一个以人物为主,建筑为辅。两作品各有长处,又互相呼应,相映成趣,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国家馆49米高处最重要的展项。”
全面展示中华文明传承
顾祥虞同时表示,在“国之瑰宝”展区,将通过金属冶炼、丝绸染织、中国古代瓷器、造纸印刷、中医药、建筑体系、海上丝绸之路等8组文物,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因为中国馆不是以展示文物为主,而是要把一种理念展现给观众,所以这次展览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文物层面,每一组文物只选取了有代表性的4到5件文物,辅以多媒体手段,通过这些文物来展现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过程。”
这次展览汇集了国内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介绍,建筑体系展区有陕西法门寺藏唐镏金浮屠、北京故宫藏地安门烫样等;金属冶炼展区则以青铜器为主,包括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铜建鼓座、洛阳博物馆藏夏代束腰长流铜爵、河南博物院藏青铜神兽等;在丝绸之路展区,有辽宁博物馆藏鸭形玻璃注、山东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藏汉代波斯多瓣银盒等反映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
中国馆寓意“天下粮仓”
——对话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赵 岩 上海报道
传统斗拱造型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不仅是一系列中国展品的容器,自身也是中国馆的第一件展品。
《华夏时报》:为什么会使用“中国红”作为国家馆的颜色?
何镜堂:国家馆要体现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因此团队确定的设计思路是“红、新、亮”,红色象征喜庆、富裕,有中国味。同时我们又不是采用“故宫红”,而是采用一种创新的颜色。中国馆项目经理姚建平当时建议用中华牌香烟盒上的红色,大家都比较认可。但是怎么样把这种视觉效果原封不动地搬到国家馆上去,却是个大问题。
国家馆采用的“中国红”不是最初设想的“故宫红”,而是一种混合红色,每一块金属板高低之处的红色都有所不同,呈现从淡红到深紫的变化。同时,灯芯绒状垂直纹理的形状也是组合式的,大约70%是小纹理,20%是中等纹理,10%是大纹理。
这样的设计保证了国家馆从近、中、远三个不同的距离观看,都能够带给参观者不同的感受。“近看时灯芯绒状的纹理清楚;中看时基本上看不清楚清晰的纹理,深浅上呈现出一些变化;远看时就基本上看不到纹理了。”
白天、黑夜、晴天、阴天、远看、近看,外立面的红色都要看着舒坦、看着顺眼。这里其实牵涉两个问题:一是材料,二是颜色。设计人员最初提出了4种备选材料:金属、玻璃、块材以及其它新型材料。结果,块材太碎,玻璃反光,新材料也没有好的,便选定了金属铝材。
《华夏时报》:你提到设计理念要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怎么理解?
何镜堂:中国地大物博,很难用一个形象加以概括,我们进行设计时要从多方面吸取内容。比如从印象上,京剧、服装、红颜色、文字,都能代表中国文化;很多出土文物,鼎、罐等等,一看就是中国的。还有中国传统城市的九宫格形式,南北对称,多用木架构等;中国园林的意境对我们启发也很大。
时代特色是中国馆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理念。中国馆为人们提供了四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南侧的“城市广场”、9米高的国家馆架空平台、13米高地区馆的屋顶平台即“城市花园”、63米高的国家馆观景平台,这些平台可以成为上海文化交流的场所。
《华夏时报》:有什么具体的特点吗?
何镜堂:国家馆和地区馆的设计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结构上,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组成,其中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而地区馆则平卧于国家馆之下,提供大量的活动和会展空间。
国家馆最终采用的建筑形式酷似一个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构件——斗拱,不过也有人认为它像一个官帽,又称“东方之冠”。我则更加倾向于认为是一个粮仓,寓意“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华夏时报》:在你看来,游客可以重点关注哪些设计细节?
何镜堂:比如说中国馆四面墙体都有31个中国式的椽子,每个点一个字,东面就写“东”字,南面就写“南”字……样式像印章,其实是通风洞,通风的功能与中国建筑元素结合起来了。
还有就是中国馆76级大台阶,采用花岗石“华夏灰”制作,且全部使用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三斩斧”,每1厘米的宽度就要斩上7刀之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