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上海发力绿色金融:未来三年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绿色信贷大有可为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1-11 12:01:56

摘要:1月9日,上海发布了《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行动方案》(下称“上海绿色金融行动方案”),对外宣告了未来3年上海将促进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以及力争2025年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

上海发力绿色金融:未来三年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绿色信贷大有可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经济发展成为重中之重。1月9日,上海发布了《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行动方案》(下称“上海绿色金融行动方案”),对外宣告了未来3年上海将促进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以及力争2025年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

“在上海两会召开之际,上海经济金融部门率先发布三年支持实体经济和绿色金融发展的方案,显示了上海在疫情放开后加快经济建设的决心,同时为契合高质量发展理念,上海的金融信贷也进一步聚焦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领域,到2025年使得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1月10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一位不具姓名教授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1月5日,上海也出台了银行保险业支持科创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即力争2025年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这也是继去年11月长三角科创金融“大招”之后,上海推出的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三年行动方案。

“科创中心建设首先要聚集的是人才,作为与新加坡、香港两地比拼人才资源的上海,需要发力。无论是近日香港发布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还是新加坡为了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在去年8月就推出的顶级专才准证,都确实吸引了一部分国内的人才。而上海去年在解封之后推出的吸引全球高精尖人才政策是落户,现在又发布对科创企业的扶持信贷政策,可以看出三地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1月11日,上海一位金融监管部门相关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布局绿色信贷资源

上海绿色金融行动方案指出,未来三年将达到1.5万亿绿色信贷余额,这其中有非常巨大的增长空间。

去年下半年央行上海总部发布的2022上半年长三角地区金融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末,长三角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5.3万亿元,同比增长49.1%,比同期非金融企业贷款增速高32.1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增加1.1万亿元,同比多增5002.8亿元。如果以1万亿的绿色信贷余额粗略估算,上海未来将有5000亿元的绿色信贷发放空间。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将成为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双支柱。做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是未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政策重点之一。”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指出。

而在上海绿色金融行动方案中,上海八部门提出到2025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将基本建成与碳达峰相适应的绿色金融生态服务体系,形成一批绿色金融行业标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效能不断提升,预计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资管、绿色租赁等业务稳健发展;绿色金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形成绿色金融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方案。

与此同时,方案也具体提出了积极部署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推进机制、全力服务重点领域绿色发展、主动深化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深入探索绿色金融合作模式、持续健全绿色金融风险防控体系、逐步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绿色金融发展外部环境八个方面三十条重点任务。

“方案鼓励银行业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安排专项激励费用补贴、制定绿色金融尽职免责制度等方式,提高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另外,也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创新碳金融业务模式与产品工具,推动完善碳金融服务体系,推进碳资产质押类、碳资产回购、碳资产托管、碳债券等产品创新,开展碳资产、碳指数挂钩结构性存款等产品创新,以及基于碳交易的绿色金融业务创新,鼓励开发碳保险产品,积极支持碳普惠减排项目开发,促进碳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这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很好的挖掘市场机遇。”1月10日,上海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绿色信贷部门负责人孙立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上海科技企业融资前景大

如果说在绿色信贷方面,上海未来三年的增长空间超过50%的话,那么在推进科创中心领域,上海此次推出的金融资金支持力度则超过一倍。

上海银保监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上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536.56亿元,年内增长33.4%,其中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科技贷”“微贷通”等贷款履约保证保险项目,累计服务企业3331家次,支持贷款金额123.89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6541亿元,较年初增长44.2%,累计为11家集成电路重点企业提供保障金额5900亿元。

1月5日,上海银保监局下发的《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总体目标到2025年末显著提高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和专业能力,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技金融创新先行区、科技金融服务样板区、科技金融风控示范区,辐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G60科技大走廊,加大支持上海“3+6”重点产业体系,为全国银行业保险业服务科技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在具体行动方面,提出三年内上海的主要银行保险机构到2025年总体力争实现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2021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余额和户数在2021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等科技自立自强重点领域科技金融业务力争实现授信金额和户数高于上年水平,科技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明显提升。

“我们了解到的一些科技贷的额度并不高,由于和需求并不匹配,我所在公司并未进行申请专门的科技贷款。不过,对于上海此次推出的方案,我们表示期待。”1月11日,上海一家中小型芯片高新技术企业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

该名负责人期待是,接下来上海将进一步完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提升对银行单笔1000万元以下普惠型科技型企业贷款的信贷风险补偿力度;进一步提升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和各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科技金融担保力度,汇聚科技、金融和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对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评价、担保和风险代偿的专业性。

“在科技型企业信贷业务出现风险后,经内部流程认定,有充分证据表明授信部门和工作人员依法依规且按照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勤勉履职的,应免除其全部或部分责任,包括内部考核扣减分、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适当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小微型科技型企业不良容忍度可较各项贷款不良率提高不超过3个百分点;鼓励有条件的银行探索差异化不良贷款处置方式。这一点展现了上海对于科创企业的容错机制,比较让人欣慰。”对此,一位参与制定上述方案的相关部门人士表示。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则表示,科技贷还在起步阶段,金融机构对科技的未来把握还不够精准,科技发展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所以科技贷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存在风险,上海方案中创新的解决方案,是制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方案。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