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的那点事

作者:董玉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4-09 20:54:06

摘要:金融机构的那点事

 

文/董玉华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金融的作用大到关乎国家安全,小到对微观经济主体起到生死攸关的作用。如果对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加以认真的研究,在经济工作中不尊重经济金融发展规律,其结果就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时下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对那些贪婪无知引发的行为的严惩。金融危机具有脆弱性、传染性,一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会通过证券化投资而传染到全球,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情势下表现得尤为突出。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韩国、泰国等国经济造成致命打击,教训十分深刻。目前遭遇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衰退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许多百年老店的金融机构如雷曼兄弟公司瞬间坍塌,全球很多跨国银行也遭受重创,各国政府不得不出台巨额资金救市计划,救市资金大多为巨大的金融黑洞吞噬,以自由经济自诩的欧美国家开始向问题银行注资,实行“国有化”措施,以挽回人们对于金融机构的信心。
    反观中国经济金融在这场全球金融风暴中的表现,可以说中国金融稳健运行,表现上乘。究其原因,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得益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中国的启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中国的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都在30%以上,大大高于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可以说从技术上讲已经破产,好在中国对于开放资本流动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仅对经常项目开放,因而面对国际游资的冲击影响很小,才躲过这一场灾难。然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也给我国带来许多宝贵的启示,也加速了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比如财政发行2700亿元国债充实四大行的资本金,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接手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14000亿元不良资产,对四家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充实资本金,进行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针对内部人控制问题完善公司治理等,加上银行、证券、保险三驾马车分开监管,这些重大举措使得中国金融体系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抵抗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大大增强。如果没有这些年的金融改革,金融依然是政企不分、资本金严重不足、金融机构粗放经营,那今日金融的局面恐怕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金融规律不可违背,只有探索研究金融规律,按经济金融规律办事,才能确保金融安全。
    对于微观经济主体而言,金融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2008年上半年,央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其结果是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条濒于断裂,有数据表明,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可见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对于中小企业的作用有多大,在人民币升值、出口受阻、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上升等诸多外在压力下,稳定流畅的资金供应是企业得以度过金融危机的救命稻草,一旦输血管道断流,企业的生存就有可能出现危机。再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就能得到更好的证明:近些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涨势惊人,国家也多次出台政策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是各家银行认为住房按揭是风险相对较小的业务,竞相发放贷款,房地产市场资金充裕。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许多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于是过去采用的“捂盘”不卖的策略改为“断腕”求生策略,在买主等待观望的氛围中只好降价,房地产多年难以控制的价格终于被控制住了,过去的“土地为王”的策略也只好改为“资金为王”了。可见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对于企业是多么的重要,这正如血液对于人的生命一样。
    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由于金融机构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所以对于经济效益的关注大大超出以往,对于上市金融机构来说要对市值进行关注。因此,各家金融机构展开了对优质金融资源的争夺,于是出现了“垒大户”现象,在这个优质金融市场出现了过度的竞争,这个时候,各家金融机构开展了营销研究,开发新的产品,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不断推出新的竞争手段,比如推出现金管理平台、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整合渠道营销、推出电子渠道等,花样翻新,在优质金融市场进行了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时候研究市场、研究客户、研究对手,非常重要,是在这个过度竞争的红海市场赢得胜利的重要砝码。
    实际上,对于优势金融资源争夺的另一面,就是忽略了非优质资源的地区和产业,而这些又是对整个社会、整个经济共同发展不可缺少的。中国经济的区域化特征明显,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很大,金融资源都集中到东部,那西部中部如何才能得到发展。资源都集中到城市,那农村怎样才能得到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在吸收农业剩余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那现在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阶段,是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了,由于“三农”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怎样使得金融资源用于这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和产业。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就要进行制度设计,如美国有社区银行法,规定社区吸收的资金必须用于社区,而我国出现在落后地区的资金被挪到发达地区的现象,这样一来先进的地区和产业越来越发达,而落后的地区和产业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就会越来越落后,“马太效应”明显。这明显不符合“经济伦理”,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利。所以,通过研究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降低农村金融门槛、设立小额信贷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增加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对于农业银行也发挥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功能,构筑多元化异质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构造内生性的民间金融作为农村金融的补充。所以,“三农金融”近年来一直是金融热点问题,怎样解决农业的效益低风险高特点与商业化金融机构对利润的追求的矛盾,一直是研究的难题。“三农金融”过去一直是被金融机构忽略的地区,实际上有远见的人会发现,只要城市经济相对饱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亮点必定在农村,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机电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必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谁先占领农村市场先机,谁就能够在未来占据主动,所以把农村市场称为蓝海市场,一点也不过分。
    自从金融机构股份化后,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就是对于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强调得比较多了。银监会专门出台了商业银行加强社会责任的文件,商业银行也公布社会责任报告。这实际上也是公司治理中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体现。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增加其社会美誉度和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在众多的社会责任面前,商业银行实行绿色信贷、证券业实行绿色证券、保险业实行绿色保险,也是金融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目前中国要实现绿色循环经济,必须重视节能减排,通过金融机构实行的绿色金融,可以从切断对污染不达标企业的资金供应的角度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可以把它形象地称为绿海市场,在绿色市场上实施的策略称为绿海策略。金融机构只爱绿海市场上的作为,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措施,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梳理金融机构的“那点事”,可以将金融分为红海市场、蓝海市场、绿海市场,而对三个市场所采取的战略,笔者将其称为红海谋略、蓝海战略和绿海策略。
    (此文出自《红海谋略 绿海策略 蓝海战略》一书)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