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成年居民肥胖率达16.4% 倒逼全民减肥方略出国策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5-15 13:13:14

摘要: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肥胖防控刻不容缓。

成年居民肥胖率达16.4%  倒逼全民减肥方略出国策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5 月 11 日,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的“健康城市 健康体重”2022年肥胖防控活动启动会面向全网直播,会上发布了《中国家庭健康体重倡议书》,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肥胖防控联盟,并发布“肥胖防控工作6大难点热点问题”。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肥胖防控刻不容缓。

就此,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在会上透露,下一步,国家将组织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推动肥胖防控顶层设计,持续加大肥胖防控工作力度,在更多城市广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强化针对超重肥胖人群的科学监测和有效干预,逐步建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民之所望 政之所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从国家层面推进肥胖防控工作,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均对肥胖防控工作进行了部署,同时完善政策配套,强化科普宣传,为全民肥胖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宫国强在讲话中表示,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为导向,大力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引领食品健康产业发展,提升居民营养健康素养,未来还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健康。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肥胖防控刻不容缓。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国民营养计划 (2017-2030 年)》等文件精神,面向社会传递健康减重理念,带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积极参与肥胖防控工作,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中国家庭报同社会各健康领域相关机构联合发起并成立健康中国行动肥胖防控联盟。

据记者了解,健康中国行动肥胖防控联盟是接受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业务指导的“开放合作系统”,联盟围绕贯彻落实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以跨界融合创新为理念,以项目为核心开展工作:接受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委托实施相关项目;依托联盟成员单位优势,与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各专项行动工作组深入合作开展相关项目。

接下来,联盟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下,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家庭健康体重管理服务,为肥胖防控工作提供权威、科学的决策依据,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护航全民健康。

专家多层次、跨领域的肥胖防控体系献计献策

推进健康中国肥胖防控工作,需要集各方之力,汇各界之智,献创新之策,行惠民之举。会上,多位与会院士从各自领域出发,解读了肥胖防控工作的必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王琦,从体质学出发“破题”肥胖防控。他表示,人的体质不同,肥胖的原因也千差万别。健康体重管理需要根据体质分型辨别、精准施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从口腔健康的角度分享了肥胖防治的策略。王松灵表示,通过口腔健康的管控来防控肥胖,是经济实用的途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宋保亮强调,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受到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的双重影响,属于长期的、慢性的疾病,不仅需要在疾病发生后诉诸医疗,还需要对生活方式加以干预。

学术领域对于肥胖防控的探索从未止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从大数据角度分析了肥胖防控的核心信息。吴静表示,我国成人超重、肥胖总数已过半,未来肥胖相关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可能持续增加。

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主任郭建军表示,随着体医融合的创新发展,会有更多家庭因运动受益。就像重视营养也要重视饮食文化一样,用健康体育文化推动实现健康。

据记者了解,“健康城市 健康体重”2022年肥胖防控活动启幕后,主办方将携手各方力量制定《家庭健康体重指数报告》,出台《健康体重专家指导意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健康体重管理模式,推动形成多层次、跨领域的肥胖防控体系,助力营造“政府支持、专家指导、家庭响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孙梦圆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