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万亿信贷可在长三角区域配置,全国政协委员马进建议提升上海金融资源辐射效应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进入深度推进期,江浙沪皖四地联动发展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如何让作为经济“龙头”的上海能够进一步将金融资源辐射到长三角其它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马进提交了《关于提升上海信贷资源在长三角区域配置效率》的提案。
提案中显示,尽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如火如荼,而江浙沪皖四地在经济领域上的分工也比较协调,进行了比较均衡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不过在金融资源的分配上,整个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仍然有比较可观的信贷资金“驰援”江浙皖三地建设发展。
“根据2020年末央行上海总部给出的数据显示,上海本外币存贷比为54.31%;而2020年度上海本外币的存款增量为人民币2.3万亿元,贷款增量为人民币6610亿元,看得出上海本外币的存款增速在长三角区域是最快的,而贷款增速却是最低;与此同时,2020年末,江苏、浙江、安徽的本外币存贷比分别为87.98%、94.34%、86.2%;2020年度江苏、浙江、安徽的贷款增量均超过存款增量,贷款增速比上海多出将近一倍,江苏、浙江、安徽各自区域内的自主资金不能完全满足其区域内的信贷需求。”马进受访时指出。
在马进看来,按照2020年12月末数据测算,上海未使用的可贷资金约为人民币3.23万亿元,呈现出上海的信贷资源使用效率总体偏低、而江浙皖区域的自主资金不能完全满足自身信贷需求的现象,因此从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三省一市共同发展等多角度来看,出台相关政策促使长三角地区的信贷资源跨区域流动已成为必要。
现有信贷业务管理方式现制约
本报记者了解到,根据现有信贷业务的管理方式,央行一般根据当年货币政策趋向和各商业银行上年度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情况,对新增信贷额度实行调控管理。各商业银行将当年新增信贷额度根据业务量(主要是贷款存量)分配至各分支机构。
马进的这份提案中指出,由于上海历年的贷款存量基数较低,因此上海的银行机构每年从总行分配的新增信贷额度较少,同时考虑到异地信贷业务的风险,各银保监局对银行机构开展异地信贷业务较为谨慎。
“但是上海总体充裕的资金引致上海的贷款利率明显低于长三角其他区域,平均低0.5-1个百分点。由此商业银行总行从资金总体收益的角度考虑,将上海信贷额度之外的可贷资金投放到资金回报较高的地区。按照2020年12月末数据测算,上海未使用的可贷资金约为人民币3.23万亿元,为此各商业银行总行增加了人民币150-300亿元的总体收益。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上海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份额较小,仅约为26%,且近年来增长平稳;‘十三五’期间上海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较为平缓;上海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从资本市场直接筹集资金,上海的直接融资比例远超除北京外的全国其他地区,因此上海的信贷需求总体上增长有限。”马进在提案中分析称。
因此,马进建议,一是优化信贷业务的管理机制,统筹协调长三角区域的信贷资源;二是推动信贷业务的产品创新,服务长三角区域的实体经济。
“金融监管部门可先从新增信贷额度入手,引导商业银行改进现有按省域划分的业务管理模式。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和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具体举措,央行可以参照支持普惠金融的做法,在现有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指标中的信贷政策执行方面增加一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内容并设置结构性参数,由此新增的信贷额度由央行授权其上海总部实行调控管理,各商业银行总行直接授予其长三角区域管理总部进行信贷投放。同时,中国银保监会可以指导协调长三角区域的各银保监局加强合作,形成支持信贷资源合理有序跨省流动的监管导向,探索建立跨省联合授信机制。”马进受访时表示。
商业银行可新增利润
对于有充裕信贷资金的上海地区商业银行,对于如何尝试在长三角地区流转,事实上已经有多家银行在先行先试。
记者也了解到,在过去数年内包括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农商行和光大银行都设立长三角区域管理总部,并且每年各授予1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进行先行试点。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0年7月,作为唯一一家总部在上海的大型国有银行,交通银行在当年成立长三角一体化管理总部,也是业内首个面向长三角一市三省的商业银行总行级管理部门,并且在长三角区域内成功落地了数十项重大创新项目,包括免除长三角区域对公与对私行内转账手续费,促进资金要素在区域内优化配置;先后构建了集团客户“一体化”管理新模式、跨区域重大项目行内联合授信机制和异地抵押与跨区域产业链同城化服务模式,高效服务长三角跨区域客户和重大项目;推出了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和“交银科创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区域科创企业发展;发布了多个长三角金融市场指数和长三角主题系列理财产品,引导资金支持区域实体企业发展等。
在当年8月,上海农商银行也发布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服务方案,称在三年内计划为长三角地区客户(不含上海)提供授信不少于1200亿元,到2022年,为长三角地区重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授信不少于500亿元。
而在马进看来,打通长三角一体化在信贷资源分配上的桎梏,商业银行的步伐还不够大,且具体政策还未明细,有必要加大放松力度。
因此,马进建议,在具体措施上,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整合现有的信贷产品,在风险可控和真实交易的前提下,通过重构业务流程、应用金融科技等方式积极创新信贷产品。首先,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诉求,降低长三角区域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服务长三角区域的实体经济;其次,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布局金融科技前沿业务及数字金融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融合统一,推进产业创新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再次,利用上海自贸区政策红利,发挥金融创新自由贸易账户(FT 账户)独特优势,通过跨境本外币结算、融资及自贸区债券发行、跨境资产转让等各类创新业务,根据自贸区分账核算利率市场行情,满足长三角区域内的企业或境外子公司境外项目建设及生产运营资金需要。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