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益企业理念成企业社会责任新风标,“商业向善”展现新形态

作者:隋福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7-20 17:35:22

摘要:姜宇霏谈道:“中国共益企业的增长速度有目共睹。2016年,中国大陆才认证第一家共益企业,而当前最新数据已经达到31家。更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申请认证的企业数量特别多,这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并认可共益企业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

共益企业理念成企业社会责任新风标,“商业向善”展现新形态

隋福毅/文

20世纪7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曾发表文章,认为企业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一说法,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古典观和传统主流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曾备受推崇,也饱受诟病。

随着企业发展以及时代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发现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可以关注社会问题,履行更广阔的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不过,企业需要履行怎样的社会责任,又该如何做?有关这些问题的探讨见仁见智。

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Margaret Blair发布了《所有权和控制权:重新思考21世纪的公司治理》,其中系统论证了公司不但要注重利润,对股东负责,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对他们负责的观点。该理念推动不少企业由追求企业股东权益的最大化,逐步转向实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

在此基础上,共益经济,即利益相关者经济,和共益企业的概念应运而生。

2007年,为了实现商业驱动社会向好,美国一家非营利组织共益实验室(B Lab)首先提出“共益企业”(B Corp)这一新的商业形态,重新定义商业成功,主张“商业向善”,致力于推动整个商业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取得商业和社会利益的双重成就。2017年,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下称“乐平基金会”)设立了“共益企业中国倡导团队”,与B Lab达成合作,成为B Lab中国大陆独家合作伙伴,积极推动中国共益企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工作观察,共益企业中国倡导团队项目总监姜宇霏谈道:“中国共益企业的增长速度有目共睹。2016年,中国大陆才认证第一家共益企业,而当前最新数据已经达到31家。更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申请认证的企业数量特别多,这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并认可共益企业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特别是去年在全球疫情相对比较不稳定的情况下,也引发了企业对于‘什么是成功的商业’的深度反思。”

何为“共益企业”

眼下,“商业向善”正发展成为一种潮流,不少企业通过将部分企业利润用来捐赠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与自身的主营业务并没有直接结合在一起。

在姜宇霏看来,共益企业与上述形式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正体现在此,共益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司整体运营相伴而行。

“共益企业的认证需要经历一套体系完整的评估,对公司治理、员工、社区、客户、环境五大维度进行综合评估,我们称为共益影响力评估。”姜宇霏说:“具体来讲,它会考察两大领域,企业的影响力商业模式与运营影响力,即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设计是否解决了某个社会痛点或环境议题,企业的运营是否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包括如何对待企业员工,是否能对企业供应商、客户带来正向的社会影响,是否会影响到周围社区,以及对于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共益企业主张“商业向善”,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如何创造正向影响。而在公益领域,用商业手法解决社会问题也是探讨热点,社会企业常常被提及。有不少人也很好奇共益企业与社会企业之间有什么共同性与差异点。

姜宇霏说:“共益企业与社会企业都在尝试通过商业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与环境的问题。不过两者的源起并不相同。共益企业是从商业企业而来,强调的是企业通过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将他们的需求融入到商业模式之中,立志成为一家追求商业、人、地球、平衡发展的‘好’企业,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而社会企业往往是使命驱动型,是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存在,商业手段是他们实现自我造血的方式。所以,许多社会企业是由非营利组织发展而来。”

“社会企业并不一定都是共益企业。共益企业也不一定都是社会企业。在共益企业的评估过程中,是否将社会及环境议题纳入到企业经营是一项重要标准。在这一项上,社会企业具有天然优势。但如果,一家企业跟社会议题的结合并没有十分密切,但它却在客户、供应商和员工的权益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层面做得非常好,同样有机会在综合评估中达到标准。”姜宇霏补充道。

第一反应是上海一家急救培训和赛事生命救援机构。2016年,第一反应认证成为国内首家共益企业。与此同时,第一反应还是第一批在中国被认证的社会企业。

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认为,无论是社会企业还是共益企业,实际上都反映着当代以及未来社会对企业的期待和要求。企业以营利为最重要目标,其他方面都可以因此而让路的观念已经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大趋势。

是工具,更是一个全球社群

乐平基金会官网这样介绍“共益影响力评估(BIA)”:一个免费、保密的在线工具,用于测量和管理一家公司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力。在共益企业中国倡导团队看来,对于企业来说,共益影响力评估更多是企业“体检”的工具以及企业发展的指南。

姜宇霏表示,企业在评估之后,可以通过BIA的企业影响力画像及与同类企业的对标,发现自己所存在的短板甚至潜在风险,接下来,企业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去做相对应的调整和提升。而那些表现突出的影响力则让企业的影响力价值被看见与认可。

据了解,目前,共益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姜宇霏认为,共益影响力评估工具都会发挥它的作用。

“如果是初创型企业,共益影响力评估中各个维度的标准有助于帮助企业家从最开始就搭建出一个好公司运作的框架。另外一方面,对于社会与环境议题的关注也会帮助企业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当解决这些痛点的时候,也会帮助企业找到新的蓝海市场,带来创新的机遇。”

“当企业发展到中期,企业需要思考下一步的发展,这套工具就像一份可持续发展路线图,会帮助企业系统性地梳理自身现状,有助于有的放矢地进行规范化的提升,就比如对于环境的关注,也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气候经济与风险管理。”

“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步入国际化时,这套工具作为全球视野下的最佳实践指南,则会有助于企业加入商业向善的国际社群。在这个全球社群里,以前是帮助中国企业看到更多国际最佳实践,现在也是一个将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带出去给更多国际企业学习,让更多人看到的通道。”

陆乐在谈起第一反应为何选择认证共益企业时提到,2016年,当第一反应在接触到共益企业这个概念时,发现共益企业符合第一反应的价值观,而且认证过程比社会企业认证更加严谨,评估较为体系化和科学化。“认证共益企业是第一反应在成长中的必经之路。共益影响力评估就像是第一反应前进过程中的里程碑,有助于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提升自己。”陆乐说。

此外,陆乐认为,共益企业并不是第一反应的一个标签,也不是认证完成就足以,而是一个长期性的宏观问题。“我们需要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用共益企业的这套标准不断地检验并完善自己。”

共益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及社会意识的转变。目前,共益企业中国倡导团队致力于共益企业理念的传播与推广。在实际工作中,姜宇霏有明确感受到当前正处于意识转变的利好时期。

“很久之前,我们便开始探讨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议题。但实际上,很少有人真正意识、认识乃至落实到行动上。近年来,我们看到国家层面提出‘双碳’战略,许多企业切实关注到环境这一利益相关者,而且也有了一定的行动方向。此外,商业向善与社会影响力投资等话题已经引发热议,一定程度上讲,这与共益企业的倡导理念以及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姜宇霏强调。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