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幸福车间:因地制宜开展就业服务,柳条编织残疾人的幸福梦

作者:隋福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8-05 22:24:49

摘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幸福车间一头牵着社会爱心资源,一头连着残疾人生活。在江桥镇幸福车间里,每一位残疾人都正在通过自己的劳动奔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家门口的幸福车间:因地制宜开展就业服务,柳条编织残疾人的幸福梦

常水正在编筐

隋福毅/文

指尖娴熟地穿梭在柳条间,一根根柳条便错落有致地叠放。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镇幸福车间里,59岁的常水正不紧不慢地做着自己手里的活儿,心神专注,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两年前的常水从未想过,自己能过上这种每天规律上下班的日子。通过自己的劳动,现在的他不仅为自己赚取了基本收入,也收获了更为积极健康的生活。

样板师傅诞生之路

常水患有腿部残疾,在来幸福车间之前,他依靠修鞋维持基本生计。对于不少腿脚不便的残疾人来说,修鞋的确是一个较为适合自己的营生。不过,随着社会发展,居民修鞋需求日益减少,常水的生意也明显不如从前。缺少其他工作能力的他,只能守着自己的修鞋铺子,过着拮据的生活。

2019年,江桥镇扶贫车间挂牌成立,全镇共有6个车间,主要面向建档立卡户的低收入群体,常水便是其中之一。

“我的手硬梆梆的,这活儿,我可做不了。”这是常水面对柳编这样一份新工作时的第一反应。习惯了之前生活的常水,并不打算改变。不过,在村干部的劝说下,常水还是决定试一试。

不出所料,刚接触柳编工作的常水,的确有些不适应,编一个筐需要花费两三天时间。工作不熟练,效率不高,直接影响了他的收入水平。最开始工作的那段时间,常水无数次想过放弃,想回到自己的修鞋铺。

可每当常水打退堂鼓时,许多人都会苦口婆心地劝说,希望他能坚持下去。知道常水腿脚不好,为了帮助他安心工作,镇党委副书记刘亚东给他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以方便上下班。下雨天,车间负责人李艳文会开车送他回家。手机坏了,副书记刘亚东第一时间给他买了一部新手机。

这一切让常水由衷地感受到大家对他的帮助是出于真心,他不能辜负大家的好意。于是,从延长工作时间开始,再到加快工作节奏,常水慢慢找到了工作的方向和乐趣。坚持到今天的他,已经从柳编初学者成为了整个车间技术最好的柳编工人——样板师傅。

现如今,常水每天一大早就赶到车间上工。中午,他也没丢下自己修鞋的活儿,会去修鞋铺招揽一下生意。忙完后,他继续回到车间工作。晚上,下班回家。

这种“三点一线”的节奏,成为了常水的生活常态,也为常水带来了不错的收入。他每个月都可以通过柳编收入近2000元,生活水平得到了基本满足,也让他对新生活充满希望。

车间负责人李艳文看到了常水的变化。“这么多年来,常水大哥一直都是单身。之前,每当有人给他张罗着组建个家庭,他都十分逃避。现在,我们提到这个话题,他都乐呵呵的。他自己也说,现在已经可以赚钱养家了。”李艳文笑着说道。

从扶贫车间到幸福车间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防止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成为“后扶贫时代”反贫困的“头号任务”。而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很多残疾人脱贫基础还不稳固,更易返贫。

今年三月,曾带领当地残疾人等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的扶贫车间,正式更名为“幸福车间”。伴随着全国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幸福车间有了新的期愿。

据了解,为打造以“乐在其中、幸福有你”为主题的幸福车间,江桥镇前后共投入100万元,将原镇中心幼儿园进行修缮、改造。目前,江桥镇幸福车间共有6个车间,辐射全镇,稳定就业人数达192人,另吸纳灵活就业一二百户,每人每月平均增收1800元。其中,弱、半劳动能力人员占60%以上。而整个泰来县共有36个幸福车间,分布在30个村,共安置13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2.jpg

江桥镇幸福车间的柳编产品

江桥镇盛产灌木柳,具有丰富的柳条资源。柳编算得上当地较为传统的一项技艺。幸福车间选择柳编产业,让技艺得到传承,也使柳条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是因地制宜的一项选择。

此外,为了寻找更适合残疾人的工作,江桥镇幸福车间还有汽车坐垫编织、冰棍杆分装等项目。在李艳文看来,这些都是不需要太费力的手工活,很适合残疾人做。而且,对于很多不便离家工作的人来说,幸福车间还提供派活上门的服务,让许多残疾人实现足不出户就业。

幸福车间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爱心企业的支持。据了解,柳编车间的订单来自于当地一家柳编企业,幸福车间生产的产品会销往世界各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幸福车间一头牵着社会爱心资源,一头连着残疾人生活。在江桥镇幸福车间里,每一位残疾人都正在通过自己的劳动奔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更为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看到了常水的经历。据李艳文介绍,已经有更多的残疾人跟随常水的步伐加入到幸福车间。目前,江桥镇幸福车间已带动10多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就业,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幸福梦”。他们愈发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残疾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劳动致富。

见习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