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行业薪酬水平参差,亟需枢纽型组织为爱心护航

作者:隋福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8-15 19:37:46

摘要:《公益薪酬报告》主要负责人李霞指出,公益行业薪酬水平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公益行业有不同背景的机构,包括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团体等多种形式,基金会内部还分官办和民办背景。而在公益机构的业务层面,也分环保、教育、老年人、儿童等。整个行业内部的薪酬标准都千差万别,不同机构的薪酬水平差距明显。”

公益行业薪酬水平参差,亟需枢纽型组织为爱心护航

未命名图片.png

(数据来自各基金会年报,高层年薪指年报中收入最高的从业者,一般为基金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或者秘书长)

隋福毅/文

公益行业薪酬不高、待遇较差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早在2010年,就有几家基金会联合发布了《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对行业薪资收入水平做了基本调研,情况不甚乐观。

多年过去,今非昔比。2020年底,ABC美好社会咨询社发布《2019年度公益行业薪酬与人才管理实践调研报告》(下称《公益薪酬报告》)。这是ABC美好社会咨询社自2018年开始发布的第三份有关公益行业薪酬的报告。

经过对公益行业薪酬情况的多年调研,《公益薪酬报告》主要负责人李霞指出,公益行业薪酬水平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公益行业有不同背景的机构,包括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团体等多种形式,基金会内部还分官办和民办背景。而在公益机构的业务层面,也分环保、教育、老年人、儿童等。整个行业内部的薪酬标准都千差万别,不同机构的薪酬水平差距明显。”

行业薪酬水平不可一概而论

官办基金会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起点。直到今天,官办基金会的资金体量以及社会影响力一定程度上依然可以反映公益行业的某些特征。

2016年9月1日,我国《慈善法》正式实施。作为公益慈善行业的首部法律,《慈善法》的出现使得公益行业逐渐走向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经过梳理发现,《慈善法》实施五年以来,官办基金会在逐步走向专业化的路上,薪资水平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

从数据表现上来看,五年时间,除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外,其余七家基金会的高层年薪均出现不同程度上的上涨,涨薪幅度从几万到二十几万不等。而八家基金会专职人员的平均工资全部上涨,2020年,绝大部分基金会的平均工资达15万元以上。

对此,李霞认为,从绝对的数值表现来看,基金会的工资提高确为事实。不过在数据表现背后,还应该看到五年时间里我国CPI指数的增长,也就是通货膨胀率的情况。

与此同时,李霞还指出,公益行业薪资调研的专业度和复杂程度很高,有许多需要关注和考虑的维度。如果样本数据不全面,分析不严谨,报告呈现就会出现较大偏差。此数据中,用平均工资作为一个机构整体的薪资水平,其合理性有待商榷。

“从ABC美好社会咨询社连续三年的报告来看,并未看出整个行业薪资水平的非常明显的上涨。”李霞补充道。

我国公益组织一般以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三种形式登记成立。而在三类组织形态内部,因其成立背景和面向领域各不相同,工资结构和薪资标准却存在显著差异。

“官办基金会从政府部门发展而来,薪资体系与公务员的薪资标准有一定相似性。企业基金会的标准往往受企业自身的薪资架构影响,薪资水平相对较高。而许多社会服务机构的资金主要依靠筹款,但因为不同机构的筹款能力不同,薪资水平也无法统一。另外,还有部分公益机构从业人员并不在其任职的公益机构领取薪资,其实际薪资数据很难被统计到公益行业薪酬调研项目中。”李霞说道。

行业枢纽型组织需发挥更大作用

不同公益机构薪酬不尽一致,公益行业薪酬调研专业要求高、调研难度大。对此,李霞指出,单独的公益机构很难有能力掌握更多机构的具体薪酬情况。对于他们来说,做好眼前的项目和日常机构运营已经十分不易,很难有精力再去关注行业发展情况的相关议题。

“这个时候,其实需要更多第三方枢纽型组织发挥作用,关注行业基础建设问题,推动行业发展。”李霞说。

工资薪酬和福利待遇是公益行业的基础建设问题。在三年的调研过程中,除了薪资多少,《公益薪酬报告》还特地关注了公益行业在福利保障和人才激励方面的表现。

报告显示,2019年,五险一金福利保障相对完善,55.6%的机构提供差旅补助,是除五险一金外被提供频率最高的福利项目。在员工激励机制上,超四成机构没有设立绩效奖金计划,而且大部分机构没有为员工提供除绩效奖金外的其他浮动薪酬项目。

总体而言,公益行业薪酬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至于如何完善,李霞认为,国家政策层面的规定极为重要。

2016年《慈善法》的颁布实施让公益慈善行业有法可依。其中,第六十条规定,慈善组织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年度管理费用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

李霞认为,年度管理费用不超过10%的规定,给资金量大和资金量小的基金会都带来了一定困扰。“对于前者,这条规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益组织招募专业能力更强的人。而对于后者,本来就没有充足的资金,再加上无法通过提高薪资待遇招募筹款能力更强的人才加入,只能陷入恶性循环,处境更加艰难。”

对此,李霞建议,相关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政策设计需更加精准,应将不同类型的公益组织进行区分,使其适用于不同规定。同时,除了工资,还可以通过激励政策,给予公益从业者其它福利保障,提高从业者待遇。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程芬曾对不超过10%的年度管理费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这个数据其实有非常大的弹性空间,10%的限制是针对管理费的,项目执行人员的薪酬可以走公益项目支出,这并不违背相关政策法规的整体要求。只要把政策空间用足,平衡这个问题并非难事。

关于公益行业薪酬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只有拥有被社会认可的薪酬体系,一个职业才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职业,一个行业才能够真正树立起来。

经过多年观察,李霞表示,虽然,公益从业者是在做慈善而不应该领取报酬的观点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抛弃,但公众始终难以接受公益行业从业者领取“高”薪,这其实是因为公众对公益行业认知不足。

“这么多年来,公益行业一直有许多基础性的、老生常谈的问题等待去解决。其中,好多都是因为公众对该行业的认知不够。相信随着公益行业的概念逐渐走进大家意识之中,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当然,这需要很长的一段过程。”李霞说。

“不过,无论是影响政策制定还是提高公众认知,行业枢纽型组织都可发挥更多作用。”李霞补充道。

见习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