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支教的进阶之路:从推动“有学上”到助力“上好学”

作者:隋福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6-18 20:49:28

摘要:柳旭表示,在过去几年,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推进,从全国层面来看,乡村学校师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教师的需求量比起之前减少,尤其中部地区的一些贫困地区更为突出。但是,对于边疆地区来说,乡村学校的师资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缺口,对于这些个体而言,乡村支教的意义从未降低。

长期支教的进阶之路:从推动“有学上”到助力“上好学”

隋福毅

6月,是万千高校应届毕业生告别学校的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不少青年选择背上行囊来到偏远地区的学校进行支教。对于他们来说,支教是一份情怀,也是他们接触公益的初心。

这些年来,在应届毕业生大规模前往乡村支教得到政策鼓励和支持的同时,一些专业的公益组织或由大学生及爱心人士自发组织的支教活动也在同步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长期性、专业化的公益项目。

从全国范围来看,随着脱贫攻坚战的结束,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学校师资情况也一改往日“捉襟见肘”的窘况。

不过,作为弥补乡村教育师资不足的支教事业,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021年,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正式启动,因长期支教而生发出的公益组织也在继续摸索乡村支教的更多可能性。

柳旭,北京百仁慈爱公益基金会支教项目的负责人,2011年进入支教行业,已经十个年头。结合自身观察和支教体会,柳旭表示,在过去几年,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推进,从全国层面来看,乡村学校师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教师的需求量比起之前减少,尤其中部地区的一些贫困地区更为突出。但是,对于边疆地区来说,乡村学校的师资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缺口,对于这些个体而言,乡村支教的意义从未降低。

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仍需关注

教师结构性缺编是农村学校师资状况老生常谈的问题,即教师总量虽然达到或超过规定的编额,但实际编额或数量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主要体现在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师不足,教师老龄化情况严重,高学历专业老师比例较低等方面。

据官方统计,2010 年,青海、宁夏、四川、云南、广西等西部地区的普通小学生师比分别为19.52:1、19.68:1、19.37:1、18.32:1、19.53:1,贵州更是达到了21.90:1。2019年,青海、宁夏、四川、云南、广西五个地区的小学生师比明显下降,为17:1左右,贵州下降幅度最大,为18.27:1。

在全国范围,2010 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师比水平为 17.70:1,2019年数据降至16.85:1。从数据来看,十年来,全国小学教师数量得到一定补充,西部地区小学生师比的下降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过,在长期工作于支教一线的公益人眼中,乡村师资状况进步明显是事实,但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依然存在。

“也正因如此,百仁支教项目专注于边疆地区的长期支教活动,每年选派大学毕业生前往云南、贵州、新疆等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柳旭说。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发起于2008年,属于成立较早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益项目,隶属于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成立13年以来,美丽中国累计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370所乡村中小学,输送了超过2500名支教老师,更通过“育人,育自己”的双向价值体系输出,既关注乡村学生成长,也关注青年人才赋能,为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和推动积累大批未来人才。

对于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美丽中国支教项目首席运营官李薇薇有同样感触。她说:“回顾乡村教育的发展,系统性师资不足的情况明显改善,但结构性缺编的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弥补乡村教育的不足,除了长期支教的形式,还有短期支教项目,即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前往乡村小学开展一周或几周的支教活动。除此之外,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远程支教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在弥补乡村学校师资不足方面发挥作用。

多种形式的支教丰富着整个支教事业,长期支教的特殊性和独特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在柳旭看来,不同形式的支教都是将社会资源引入乡村教育,大家都起着同样的正向作用。而且目前来看,许多公益组织也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具有特点的项目。不过,从孩子全面成长以及心理关怀等方面来说,老师与学生之间现实中长时间的接触、了解和互动的价值永远无法被替代。而长期支教在这方面产生的作用更为显著。

转型中的支教事业

“十年之前,乡村对于教师的需求太多了。”柳旭说,“但现在,随着绝对数量需求的减少,乡村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有了新的高度,紧随其后的是我们对支教老师的专业要求正在变高,大学生参与支教的门槛也在提高。”

从2011年担任一名普通的支教老师开始,到入职美丽中国成为全职员工,再到现如今的美丽中国支教项目首席运营官,李薇薇伴随着美丽中国一路成长,也一定程度上切实感受到支教事业的十年变迁。

“一开始,美丽中国的角色更多是乡村基础教育的补充者,而现在,已经慢慢演变成乡村教育的示范者、推动者和感召者。通俗来讲,美丽中国已经从直接补充乡村师资缺口,过渡到关注结构性缺编问题,聚焦农村相对薄弱的学科,乃至创新课程体系探索、活力校园文化营造、本地教师的赋能和共创等层面的问题。同时,我们更加希望通过愿景驱动共同体的感召,携手当地合作伙伴及社会各界支持者们实现合作共建,持续发挥乡村支教的影响力和延续性。”李薇薇说道。

据了解,为了更深入探索乡村教育模式,2015年,在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基础上,美丽小学的设想应运而生。美丽小学在保持公办学校属性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创新,总结中国乡村办学的经验和教训,并逐渐形成可复制的农村办学方法和模式。目前,已有两所美丽小学在云南创立。

李薇薇介绍,作为一个桥梁,支教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乡村,但同时也需要多做本土化教育实践。“因为一些由城市发源而来的教育内容不一定适用于乡村,而乡村也有自己独特之处,比如传统文化、自然资源等。但如何将乡村固有的资源和文化与教学体系进行融合,还需要进行不断思考和探索。”

据柳旭观察,在传统意义上的“支教”之外,一些支教组织已经衍生出来不同的项目类型和方向。“有的组织在补充老师的同时,受政府委托,会接管一些乡村学校做探索和研究,美丽小学就是其中代表之一;有的组织会面向乡村母亲开办妈妈课堂,传达育儿知识;也有项目会跟寒暑假夏令营结合起来,在假期给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进行社会实践。”

在柳旭和李薇薇看来,现如今的支教已经不同于以往大家认知的“支教”,而更多是以支教的形式,吸引有理想、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感召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教育发展乃至乡村振兴这样宏大的历史课题中。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对应到乡村教育就是‘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革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支教的方向要转移到教育质量这个维度,也要重视支教老师这个年轻群体的成长,以实现长期影响。”李薇薇补充道。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