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深圳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出炉:“今年供应居住用地不低于3.6平方公里”

作者:葛爱峰 周倩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5-19 16:58:10

摘要: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报告里重点提及的住房建设计划指标可以明确看到,今年在住房供应层面要继续进行全面的规模化的扩张,进一步超越过去的数据。而今年深圳在房地产行业最大的转变将是针对供给侧一端强化改革,从加大宅地供应方面出手。

深圳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出炉:“今年供应居住用地不低于3.6平方公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葛爱峰 见习记者 周倩 深圳报道

2020年深圳市生产总值达2.77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列亚洲城市第五位,五年年均增长7.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9万元,五年年均增长7.8%……在过去的五年里,深圳交出来一份亮眼的答卷。那么,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深圳又将如何谋篇布局呢?在5月15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深圳市代市长覃伟中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对此进行了一一解答。

值得一提的是,房地产作为深圳市的重要产业,此次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进一步促进住房用地建设。此前深圳就曾提出民生领域的“四大热潮”,即基础学位建设热潮、高水平医院建设热潮、住房建设热潮、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热潮。其中,住房建设热潮被视为重点民生工程,深圳市公共住房预计新建筹集8万套。

就住房政策的重要性,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报告里重点提及的住房建设计划指标可以明确看到,今年在住房供应层面要继续进行全面的规模化的扩张,进一步超越过去的数据。过去政策的重点都是在需求侧,包括今年提出的二手房的参考价和对小产权房的管控等等,都是对需求侧的监管。而今年深圳在房地产行业最大的转变将是针对供给侧一端强化改革,从加大宅地供应方面出手。另外,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深圳新增412万常规人口,只有加大土地供应、住房供应,特别是保障房入住供应,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住房民生问题。

深圳市住房建设计划

在此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市政府提出: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供应居住用地不低于3.6平方公里,新开工住房面积1500万平方米以上。实施高质量投资计划,加大新基建、重点片区、民生工程等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500亿元。

据深圳住房和建设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深圳新开工商品房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新开工商品住房建筑面积12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0%;商品住房用地供应227.53公顷,完成2020年度实施计划的182%。2020年,深圳共批准预售商品房项目144个,建筑面积888.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9%;其中商品住宅建筑面积507.13万平方米,共计5.15万套。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在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接近尾声时,深圳市的新开工商品房建设掀起小高潮,这不仅是政府配套的民生举措,同时也为“十四五”的开局甚至为长期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深圳市政府以此为台阶,将继续扩大住房供给,带给市民切实的益处。

而深圳市住房建设扩增的一部分原因是扩大供给缓解住房价格高企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供求失衡带来的影响;另一部分原因是住宅交易价格管控趋严。

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调查数据,2021年4月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每平米15952元,环比上涨0.23%,同比上涨4.05%。“远东研究”的研报指出,从2016年以来,房价的上涨速度已经明显放缓,未来可能上涨速度会逐步走低,房价会整体进入平稳低速增长阶段。

除了上述两个因素外,住房供应量的调整还存在的显著影响因素是人口因素。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同日,《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下称《公报》)发布,《公报》显示,深圳市人口达1756.01万人,较2010年增长68.46%;广东省城镇人口比重为74.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2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升7.97%。

深圳市人口数量的攀升以及广东省城镇人口比例的持续升高进一步拉大了房地产住房市场的供需差距,需求逐渐增大,供给陷入不足状态,供需的紧张关系致使住宅价格高企,而调整房屋体系结构、调节供需压力成为深圳市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方面,住房建设计划框架内,深圳市的住房“安居工程”已经启动。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释放深圳市的核心区位优势,金融、科技双翼并进式发展,加上国家“房住不炒”的政策利好,深圳市“安居工程”在住房制度体系建设、多渠道建房以及棚户区改造方面扎实推进,这些方面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另外,深圳推进“全国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同时于2020年7月发布“新深八条”。“新深八条”显示,政府收紧户籍居民购房政策、地方自主确定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增加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引入积分摇号政策等等应对住房紧张、供需失衡的措施是深圳市政府对解决问题所下的决心。

“四个城市”建设

购买住房是居民安身立命的刚性需求,住房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也是更加宏观的建设则是城市建设。如果说住房是“小家”,则城市就是“大家”,只有协调好“小家”和“大家”的关系、充分扩充“两个家”的内涵、做好“两个家”的建设工作才能保证深圳市城市的良性运转。在此次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提出与“十四五”规划及2021年市工作安排息息相通的“四个城市”概念。

未来五年,深圳将着力打造“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

“四个城市”建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智慧城市延续智能时代的发展大势,是世界性的发展方向;宜居城市展现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与城市生态,侧重人们生活与城市文化;韧性城市相当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安排,与宜居城市的建设协同进行;而枢纽城市则涉及到人口、货物的流动,与人才迁移、经济外贸产生关联。

宜居城市是各地政府执政方针中常见的建设目标,此次深圳市政府提出宜居城市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制定并实施面向2035年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土地这个大局上下功夫,深圳市还在2020年提出了“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山海连城”计划方案,而“一脊一带十八廊”更进一步打造城市生态骨架;另一方面,增加住房用地比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城市绿化面积、加快建设世界著名花城,使得居住在深圳的居民有家园感、获得感。深圳市城市人口流动性大,宜居城市的建设关系到人才的吸引与带动,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对自己居住城市的情感也是在城市的宜居建设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而智慧城市寓于整个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之下,这个概念并不陌生。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5G+8K+AI+云”新引擎战略,建设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数字孪生城市和鹏城自进化智能体,构建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感知体系、泛在连接网络和先进智能中枢。

深圳智慧城市的建设形成了产业集群加紧建设、头部企业引领带头、中小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体系、成网络的整体。2020年,深圳提出打造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而由华为、中兴在内的头部大厂也正在跨越“断供”的难题,积极加强自身硬本事,推出自研芯片与高技术产品及服务,加速与时间赛跑。

韧性城市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深圳提出统筹发展,在前方经济建设火力全开时,也要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完善居民生活必需品、城市能源、公共卫生等战略物资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在基础设施方面下大力改进、完善,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是每个城市都有韧性,而韧性的基础是加强城市与居民的纽带联系,加深基础性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枢纽城市的打造与深圳的地理优势与国际地位密切相关。报告中提出: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三个1000公里”骨干交通网和“四主四辅”铁路枢纽建设,推进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到2025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7000万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3300万标箱,地铁运营总里程超过600公里,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达81%。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处于枢纽位置往往意味着更大的经济与贸易机会。2020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0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深圳一般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5万亿元,增长5.8%。深圳的国际化水平正在稳步提升。

宋丁对本报记者表示,宜居城市、智慧城市、枢纽城市和韧性城市这四个概念,其实是从建设城市的四个侧面角度出发,均与房地产行业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宜居城市本身就是要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智慧城市则与科技,互联网等因素有关,也会涉及到城市新基建,进而关联到房地产发展;枢纽城市和韧性城市则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精神价值,对于城市建设也有直接指导作用。

“形成生态文明、环境优美、教育发达、卫生安全、文化繁荣、公共服务优质、社会保障健康、交通便利的世界级大湾区现代化都市群。”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发展远景中的其中一个方面。深圳与其中的“生态文明、环境优美、卫生安全、公共服务优质、社会保障健康”等方面与湾区总体发展目标不谋而合。深圳寓于粤港澳大湾区之中,在享受经济发展的协同优势之外,内驱力也在不断增强。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开启,深圳还将面临很多挑战,而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深圳的挑战很多,也就意味着深圳的机遇很大。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