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短缺凸显 汽车业发展如何“破局”?「芯片困局之——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4-30 10:44:3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建平 北京报道
全球汽车产业芯片告急!
从2020年12月开始影响着全球科技产业的“芯片荒”,目前也正在冲击着全球的汽车产业。包括大众、福特、丰田、本田等汽车厂商都因芯片短缺而陆续减产或暂停部分车型的生产,而国产品牌汽车厂商也同样受到了车用芯片短缺的巨大冲击,诸多车企纷纷调整预期,降低产量,甚至关停部分产品线。
业内保守估计,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将有100万辆汽车因“缺芯”推迟交付,而芯片短缺的状况将持续到三季度末才可缓解。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预估,芯片短缺的问题在今年将会转化为通货膨胀税,冲击美国GDP的0.5%,同时受“芯片荒”影响的商品价格或将上涨高达3%。
“缺芯”的偶然和必然
与整车相比,芯片虽小,却能搅起惊涛骇浪。芯片短缺最直接的结果是影响产能,影响其企业营收、利润等目标的实现。同时,如果企业自身的芯片压力过大,晚于行业的恢复速度,则会在占有率、销量份额上跟同类企业产生差距,这是所有企业都不愿承受的。
那么,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出现了全球性的芯片荒?
当然,全球性的新冠疫情是导致芯片荒的首要原因,由于新冠疫情的暴发,居家办公成了很多人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常态,这就使得电脑、手机、游戏机需求大量增加,电子产品芯片订单猛增,从而占据了部分汽车芯片的产能。
同时,由于汽车行业的增长疲软,又受到了疫情冲击,芯片厂商对2020年汽车芯片需求量做出了较低的预判,并调低了对供应链库存的计划供给。然而,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复苏超出了预期,对芯片的需求增加,但由于芯片行业的生产周期原因,汽车企业的新增订单被排在后面,所以就造成了从2020年年四季度开始出现的车用芯片紧张局面。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热销提高了对汽车芯片的需求,电动汽车使用的半导体数量是汽油驱动汽车的两倍。新能源汽车厂商对芯片的需求大增,但芯片制造商准备不足,芯片产能和储备量没能跟上下游的需求。
同时,日本的瑞萨工厂发生火灾、美国半导体重镇得克萨斯州遭遇极端天气等不可控因素也严重制约了芯片产能。3月19日,瑞萨旗下生产车用半导体的重要工厂那珂工厂发生火灾,部分设备严重受损。瑞萨总裁柴田英利表示,受灾工厂出货量完全恢复至火灾前水平可能需要3—4个月。在控制汽车行驶的重要半导体微处理器领域,瑞萨拥有全球市场约两成份额,火灾无疑令短缺的汽车芯片供应雪上加霜。
芯片的“下一战”
“芯片荒”来得触不及防,对芯片短缺的焦虑迫使行业和企业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芯片业发展。目前芯片行业的集中度非常高,世界前十大汽车芯片厂商就占了全球汽车芯片产业规模的70%以上。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半导体供应链表现出了担忧,美国和欧盟日前相继提出加紧重构半导体供应链,意欲打造更为独立的供应链体系。
美国总统拜登在2月底签署了一项旨在增强美国半导体生产的行政命令,并在4月初会见了汽车业高管,以解决半导体短缺问题。
3月9日,欧盟提出扩大区域内尖端半导体生产,力争到2030年半导体产值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低于20%。欧盟认为,扩大本土生产的有效方法是吸引大型芯片制造商前来建厂。
在政策层面,我国也将芯片产业作为未来重点扶持对象。2020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进一步优化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深化产业国际合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制定出台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八个方面政策措施。
当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占全球三分之一,但我国汽车芯片进口率高达90%以上。此次“芯片荒”的暴发,让国内车企也意识到,只有将汽车芯片研发制造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不被别人“卡脖子”。
在国家“强芯”战略的号召下,已有企业崭露头角,付诸行动。上汽集团、比亚迪、长城等车企先后与半导体厂商成立合资公司。地平线、黑芝麻、四维图新、芯驰科技、零跑的凌芯01,也都在发力车规级芯片领域。此外,华为近年已开始布局自动驾驶芯片领域,着手研发基于5G通讯的自动驾驶芯片。
当然,汽车芯片制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汽车芯片的技术门槛极高。和电子消费品不同,汽车芯片对环境温度、震动、电磁干扰、可靠性、使用寿命都有严格的规定,没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是造不出车规级高性能芯片的。
随着汽车智能化变革对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预计到2030年,每辆汽车的车载AI芯片平均售价将达1000美元,整个车载AI芯片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成为半导体行业最大的单一市场。
面对汽车芯片行业这个巨大的“蓝海”,国内外的众多车企都在行动,积极投身芯片研发。可以预见的是,今后数年主要经济体围绕半导体产业的博弈必将加剧,全球的芯片产业格局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面对当下的格局展望未来,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编辑:翟亚男 主编:王大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