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人生开了一扇窗

作者:隋福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4-28 14:20:21

摘要:许家成指出,“在长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存在智力、社交、言语、动作等方面障碍的孩子在美术方面拥有天赋。艺术不仅可以为残障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而且也能够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孩子的职业就业,为残障人士拓展人生道路提供了可能性。”

他们的人生开了一扇窗

宁晓寒作品

隋福毅/文

当前“十三五”圆满收官,残疾人同步脱贫,实现了小康。在“十四五”期间,残疾人权益保障及发展权利对文明生活有着更多渴求。

“这其中,特殊儿童的文化教育事业提出更高要求,艺术公益为特殊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抓手。”4月25日,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副秘书长徐钢在Art·Dream首届无障碍公益艺术论坛上致辞表示。

在此背景下,Art·Dream首届无障碍公益艺术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艺术公益+特殊教育”为主题,由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画廊周北京、北京爱度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I Do基金会”)主办,善达网承办。论坛上,艺术家公益艺术课程首次发布,公益艺术协作网络发起成立,为推动艺术赋能公益的探索经验实现规模化、可复制的社会价值助力。

1.jpg

公益艺术协作网络成立仪式

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副秘书长徐钢,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原院长许家成,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专家缪力,I Do基金会秘书长徐航等社会各界嘉宾共话艺术公益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发展之路。

许家成指出,“在长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存在智力、社交、言语、动作等方面障碍的孩子在美术方面拥有天赋。艺术不仅可以为残障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而且也能够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孩子的职业就业,为残障人士拓展人生道路提供了可能性。”

让艺术赋能特殊教育

据徐航介绍,I Do基金会长期探索艺术公益实践。近四年来,I Do基金会以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要试点,邀请了二十多位国内知名艺术家赴西藏进行艺术家支教。为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孩子的优秀作品,I Do基金会已经举办了3次西藏特殊儿童艺术作品公益展,展出了400多件特殊儿童的艺术绘画作品。

作为拉萨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宁晓寒曾是该校首批毕业生,患有听力障碍。2012年4月,在全国聋生单招考试中,宁晓寒从参加考试的5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南京特教职业技术学院录取,成为西藏自治区首批聋人大学生。毕业后,宁晓寒选择回到培养自己的母校任教,收获一份工作的同时,也将爱与希望传递下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同样,对于残障群体来说,美育教育更是不可缺少。

“艺术是特殊儿童的权益,他们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值得我们尊重和爱护。残疾人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前提是需要给他们一个机会。”徐钢说,“当前我们服务残疾人经常会提到无障碍这个主题,例如出行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等。其实,美是相通的,艺术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语言,应该最具有无障碍能力,审美的意识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抚平障碍。”

徐航表示,艺术是能够帮助战胜贫困的重要手段,它赋予身处贫困中的人们以骄傲、自信和尊严,通过对艺术和公益跨界的尝试,许多有艺术天赋的孩子们有更多被看见的机会,并有望逐步达到专业艺术、特殊教育和公益的完美融合。

呼唤跨界协作

那么,艺术、特殊教育和公益事业该怎样融合?

在徐钢看来,艺术不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是离日常生活很远的阳春白雪,更是对我们所有人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特殊意义的事业。而公益是传承善与爱的事业,热心公益以及奉献社会是一种始终推动和助力人类文明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特殊儿童教育不只是教育的问题,更是全社会都要面对的问题。三者都与人类社会密切相连。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于非表示,在很多情况,艺术和公益确实分属两个领域,所以我们在谈到相互结合的时候才会用“跨界”这个词。其实,艺术和公益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公共性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如果可以在艺术中放大公共性,公益中增加艺术性,最终实现用艺术的方式去做公益,用公益的方式去做艺术,那二者的区别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据了解,2020年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统筹和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的帮扶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

基于此,公益组织有效参与中小学生尤其是特殊儿童的美育工作迎来了更多可能性。

徐航表示,当前,在整个教育体系里面,特殊儿童的美育教育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但欣慰的是,很多公益组织已经在积极开展和儿童美育相关的公益项目。

据了解,I Do基金会长期通过I Do艺术梦想计划公益项目提升边远地区儿童、特殊儿童的美育素养及技能。下一步,I Do基金会将对整个项目进行升级:一是公益展览升级,用艺术公益寻找“可持续”的情感表达;二是募款渠道进行升级,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造血公益生态闭环;三是对整个课程的升级,通过“公益艺术协作网络”的资源共享艺术家公益艺术课程。

对于社会组织参与特殊儿童美育事业,缪力认为,在2020年决胜“脱贫攻坚战”中,社会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少社会公益组织扶贫先扶志,以艺术加公益的项目点亮了众多困境特殊儿童的梦想。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社会组织运用艺术的力量在推动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方面大有作为。

对于社会组织该怎样参与“艺术公益+特殊教育“事业,缪力提出了几点思考:“首先,做项目要有创新的思维,包括项目模式、传播手段等方面,但即使创新,还是要基于政府所需、家长和孩子所急、企业家和艺术家所乐;同时,既然是‘公益+艺术’的跨界合作,一定要从艺术领域出发,为不同孩子寻找多样的艺术门类;再者,提到教育,就必须要尊崇教育规律,活动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另外,注重学科建设以及尊重知识产权也要格外注意。”缪力说。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