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助推残疾人事业稳步向前

作者:隋福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3-12 17:26:53

摘要:对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来说,3月11日是值得纪念的一天。33年前,中国残联首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残联正式成立。自此,广大残疾人群体有了合理诉求和寻求帮助的地方,中国残疾人事业在中国残联的领导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残联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助推残疾人事业稳步向前

隋福毅/文

对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来说,3月11日是值得纪念的一天。33年前,中国残联首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残联正式成立。自此,广大残疾人群体有了合理诉求和寻求帮助的地方,中国残疾人事业在中国残联的领导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十三五”期间,作为全国性残疾人事业团体,中国残联更是在各项组织联络工作中不断取得进步,持续为残疾人提供便捷、精准化的服务。在残联的干部培养和组织建设上,各级残疾人组织干部队伍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此外,残联的自我完善与进步值得关注。在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改革措施中,各级残联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明显增强,组织体系更加完备,组织基础更加坚实。这为残联进一步履行“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做好充足准备。

各项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2018年,中国残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召开。大会上,中国残联进一步完善了组织章程,落实了坚持党对残疾人事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了残联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充分体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群团改革精神。

残疾人更懂残疾人的需求。一直以来,中国残联始终倡导选拔优秀残疾人干部充实地方残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十三五”期间,这项事务取得显著成效。据中国残联官方数据,截至2019年,全国省市县乡残联工作人员达11.1万人,乡镇(街道)、村(社区)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总计58.1万人。全部省级残联、70.5%的地市级残联配备了残疾人领导干部,48.5%的县级残联配备了残疾人干部。

2019年是中国残联的“改革年”。这一年,中国残联明确改革工作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细化落实各项改革任务的具体措施和进度安排,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在地方残联方面,中国残联印发《中国残联关于扎实做好地方残联改革工作的通知》,指导地方残联按照中国残联改革方案要求制定地方残联改革方案。

在基层残联组织方面,中国残联印发《基层残联组织专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和《基层残联组织改革试点重点工作清单》,对推动“精准扩面”做出重要部署,提出具体要求,并在全国247个县级残联开展专项改革试点工作。

2020年,中国残联联合民政部共同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强调,作为残联的最基层组织,村(社区)残疾人协会承担着直接联系和服务残疾人的重要任务。此外,《意见》对村(社区)残疾人协会的具体工作做了详细指导。

残疾人工作的基础在基层。据了解,2019年,全国省市县乡(除兵团外)共成立残联4.2万个,各省(区、市)、市(地、州)全部建立残联; 97.6%的县(市、区)、97.3%的乡镇(街道)已建立残联;94.4%的社区(村)建立残协,共54.0万个。

此外,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是直接服务残疾人的群体,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影响着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中国残联组织多期全国残疾人组织建设“强基育人”工程,对进一步加强各级残联基础管理,规范残联组织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帮助残疾人群体参与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与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密切相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残疾人是具有特殊困难的群体,是社会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平等与发展、参与和共享事关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大局,因此残疾人事业发展是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残联作为残疾人群体最容易依靠的组织团体,在残疾人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21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邰丽华以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等残疾人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残疾人群体发声。

中国残联成立至今,中国的残疾人组织体系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直至如今全国上下编制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组织网络。这张网络内部相互联系,同级联络互动,将残疾人群体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残疾人带来越来越丰富的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文化、体育、法律等各方面服务,也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十三五”期间,全国各级残联虽取得一定成绩,但面对“十四五”新形势新任务,中国残联工作依旧需要将目光瞄准前方,以敬业奉献的精神和勤奋务实的作风将各级残联组织联络工作落实到位,不断总结提炼经验,扎实推进改革工作,在新时期继续帮助残疾人群体参与社会治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