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从经济回暖看当前中国经济增长

作者:作者为空的文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1-13 19:09:34

摘要:从经济回暖看当前中国经济增长

 

蔡志洲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我国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已经接近或达到2003-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景气时期的增长幅度。由于加速的工业化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增长率向正常水平的回归,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当然,从统计分析的观点看,这一较高的工业增长率,除了反映了增长因素的作用外,还受到对比基础的影响。由于去年10月份工业增长率回落,今年的对比起点相对较低,较高的工业增长率还包含着经济复苏的意义。但是无论如何,中国经济已经度过最困难的时期并开始重新走向景气,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实现年初确定的8%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基础已经十分坚实。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出现了较大的回落,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冲击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市场信心低迷所造成的需求降低,对经济发展的冲击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措施,不但刺激了需求,也提振了市场信心,在较短的时间里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短期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从根本上说,决定中国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还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如果中国经济中没有高速增长的土壤,那么再好的措施也不可能使它发生。尽管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失衡和矛盾,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种高速增长和发展,从长远看,有几千年的文明为基础;从近代史上看,则是以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努力和牺牲为代价的。改革和开放所激发的中国生产力,使中国走上了迅速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浪潮方兴未艾,中国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这种长期发展趋势是任何短期因素所不能改变的。到现在为止,仍然有一些人在不断地唱空中国经济,希望通过中国经济的失败来证明他们的正确,但在我看来他们没有这种机会。
    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复苏,但仍然不能说已经恢复正常。从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尤其是从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需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这也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家把保增长作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的原因。但是在解决总量扩张的矛盾的同时,我们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了。在2003-2007年景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而消费的发展相对缓慢。本来我们应该趁经济周期的调整机会改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但迫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我们不得不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对冲外需的减少,而消费的增长则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从10月份的宏观数据中可以看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2%,和近些年来月度数据相比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出口累计同比下降20.5%,当月同比下降13.8%,这说明出口形势虽然有一定改善,但仍然不容乐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仍然在30%以上,达到33.1%,显著高于前些年的一般水平。这说明中国保持8%的经济增长,主要途径是依靠增加投资,用增加投资扩大的内需来弥补出口回落造成的外需减少。这一措施是有效的,增加了社会总需求,增加了就业,同时缓解了广大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困难。从短期发展看,这是我们保持平稳较快经济增长的基本手段,而且还应该继续实施。
    有些人担心刺激投资会导致通胀,因此通胀预期成为最近一段时间许多人关心的话题。通货膨胀本身就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包含了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内容。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国在近期内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是供给不足而是需求不足,供给是相对过剩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5%,比上月降幅缩小0.3个百分点,在今年的四季度CPI很有可能由负转正,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08年底的价格总水平有明显的下降。而中央银行所安排的贷款规模和财政部安排的预算赤字,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引发通货膨胀的程度。这也就是说,在当前,与其强调通胀预期,还不如更多关注如何应对通货紧缩,考虑如何在政府干预逐渐弱化的情况下,让市场主体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成功地实现了2009年保增长的目标后,2010年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结构调整,即在保持平稳较快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优化经济结构。一是内需和外需结构的调整,近些年来,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一直明显地高于经济增长,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今年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受到的影响低于其它发达国家,可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还是从世界市场的需求看,中国的经济增长都应该更多地转向满足内需;二是消费和投资结构的调整。2000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18倍,即118%,而到了2008年则下降为62.97%,这说明消费的增长显著地低于投资,出现了增长失衡的现象;三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不相适应,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低及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提高得较慢;四是从分配结构来看,居民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减少,政府和企业所占的比重增加过快。而在居民家庭之间,收入分配差异在不断扩大,这又反过来影响了消费和投资发展之间的均衡,从而影响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总量扩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经济结构失衡,就会影响到总量扩张的可持续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