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外资“入侵”的进化路径

作者:王荣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25 20:59:00

摘要:外资“入侵”的进化路径

 

案 例

    “即使不能要回天府可乐这一品牌,我也有信心让百事可乐给天府可乐一定的经济赔偿。”作为四川天府可乐的咨询顾问、和君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肃颇有信心地说。此前,天府可乐创始人李培全公开表示,当初与百事可乐合作时,百事可乐答应只做天府可乐,然而如今百事可乐盛极一时,天府可乐却从视线中消失,这一现象在李培全看来,是百事可乐早有预谋,如今拟向百事索回自己的品牌。
    此刻品牌的争论无疑让人联想到,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事件中民众强烈要求保护民族品牌的声音。9月初,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将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已经让民众为民族品牌感到痛心,35万人参加投票,30万人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占投票总数的79%,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这是又一个民族品牌的消亡。
    事实上,饮料行业关于民族品牌的争议只是在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中达到了高潮,而实际上,在著名的达能强行并购案中,“民族品牌”的争议已经成为关键词。2007年4月,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出席公开活动时爆料,法国达能公司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然而,就在达能已经在董事会通过此事时,宗庆后以达能设陷阱强行并购娃哈哈,并树起保护民族品牌的旗帜,反对并购。此后二者经历了长达1年多的口水战、道德战、法律战甚至政治战,而战争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娃哈哈”品牌到底归谁的问题上。
    仅2年的时间,饮料行业大品牌纷争激起千层浪,而这三个案例中,外资进入企业的时间从1994年到1999年,再到如今的2008年,外资合资、并购的时间点不同,方式和背景也各不相同,如今却都在品牌这个相同的问题上相遇了。

操盘手:李肃

民族品牌需要政策和民众扶持

关键词:外资进门
    百事进入中国的时候,发起并购的目的是为了“入门”。一本《与狼共舞》的书中有详细的描述,百事可乐在进入中国时,当时中国对外资开放程度较低,百事可乐为了“进门”入主天府可乐,不惜给四川其他的地方投资2个亿。上世纪90年代初期,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都希望进入中国市场,而政府为了跨国公司外交,将当时8个最出名的饮料,分别给两个跨国公司,如今几乎没有人能记起当初的饮料品牌了。
    天府可乐最大的特征是当时具有特殊门槛,特殊谈判地位。天府可乐创始人李培全曾表示,天府可乐原本是与可口可乐达成合作,后来因为可口可乐从商业利益出发,认为天府可乐不具备品牌价值,不想保留“天府”品牌,从而谈判破裂。天府可乐在与百事可乐谈判的时候,被保证保留、经营“天府”品牌,原因是当时百事可乐在中国处于弱势地位。李培全形容当时百事可乐的入门有一句经典的话就是“拿骗子挡住了强盗,而被骗子拐卖到坟墓中去了”。
    而达能进入中国是“借门”。这是因为达能进入中国后1992年办的工厂经营效果不好。娃哈哈上世纪80年代做保健品品牌就做得不错,90年代达能并购娃哈哈的时候,娃哈哈已经不是弱者,与达能谈判时,娃哈哈要求经营、管理由娃哈哈负责。
    而在我看来,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就是“灭门”。全资收购,汇源从香港撤市,朱新礼也成为名誉董事。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强,环境越来越宽松,外资并购的手段也越来越强势。
关键词:门户清理
    合作反映中国企业不断成长。天府可乐事件是外资耍“傻子”。二者合资之后,百事可乐第一件事就是免去李培全的实权,让李培全做名誉董事,以后的每届经营层几乎都在百事可乐的控制中,当时李培全给百事可乐的管理层和政府写内参,但显然没用。
    达能与娃哈哈的合作是外资“骗能人”,达能面对的是娃哈哈的能人,把握着实权,因而达能只能通过布陷阱,其中股权中2%的股份就是达能设计的陷阱。而当宗庆后把事实公布于众时,达能与娃哈哈其实已经谈好并购条件,但娃哈哈考虑到并购以后,或许就将被达能免职而反悔,而此时达能已经开完董事会,娃哈哈的反悔让达能很生气,从而诉诸当地政府,称宗庆后流失国有资产,欲借此让宗庆后让步。
    朱新礼显然是个强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就叫“扫强人”。从朱新礼一个民营企业家将汇源做到果汁饮料的龙头地位就可想而知。以前汇源在与德隆合资的时候,并不将其放在眼里,而如今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以后,一定会将朱新礼扫地出门,不会让其参与经营。
关键词:民族大旗
    饮料属于快速消费品,品牌对企业很关键,也关系国计民生。饮料的竞争很激烈,而中国的市场一定是在上升的。 三个案例中,不管外资以哪种方式介入,他们都希望灭掉中国品牌从而做自己的品牌。中国前30年和后30年不是一个坐标,现在中国的经济已经走到崛起的阶段,后30年,将是中国的企业走向国际的30年,中国品牌能否成为国际品牌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而对于庞大的中国市场,外资也不会轻易放弃。
    现实情况是,上世纪80年初,存在跨国公司崇拜,现在还有残留。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开始对跨国公司很“迷信”,大量招商引资。1999年入市前后,是跨国公司恐惧。这都让国民的意识里一直存在着对跨国公司的盲从。
    最近民众的情绪已经开始支持民族品牌,而一些精英分子则认为,保护民族品牌就是抵制开放,打走了外资公司。事实上,没有政策的扶持,一个企业的品牌很难成长为一个民族品牌。民族品牌,对于后起国家,无论如何也需要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品牌一旦被扶持起来就具有社会属性。

专家精评

中国企业家缺乏大企业家精神

    三个案例除了展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和方式,同时也应该考虑中国企业家在合资、并购中的态度。“中国的企业家缺乏大企业家精神,缺乏与品牌共存亡的意识。”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直接投资中心主任卢进勇认为。
    卢进勇指出,无论是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合资,还是达能和娃哈哈的合资,中国企业在与外资谈判的时候,实质是一种商业行为,虽然在合资的过程中有各种因素在里面,可是企业家大多还是自愿的行为,例如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合资时,天府可乐实际的销售已经在下降。
    “天府可乐和百事可乐合资,娃哈哈与达能合资,因为特殊的背景和历史时期,现在无法评价,可是朱新礼全部卖掉汇源还是让我不明白。”卢进勇指出,“汇源有实力、有市场卖掉实在可惜。”卢进勇指出,在果汁行业汇源已经是领军企业,其品牌也是榜上有名。有关资料显示,汇源果汁的百分之百纯果汁占据了中国46%的纯果汁市场份额。同时,浓缩汁、水果原浆和果汁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汇源果汁是中国最大的果汁出口企业。
    卖掉汇源,朱新礼将坐收74亿港元:“作为商人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卢进勇认为,朱新礼是经不住可口可乐的诱惑。
    在他看来,如今国力和国民的自信心在增强,品牌保护意识也日益强化,正是发展、壮大品牌的好时机。尽管国家对品牌的扶持力度在竞争行业还不是很强,可是在外资企业并购境内企业暂行管理规定中也已专门提到品牌的保护,可见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品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力量,此时的中国企业家更应该有做强做大品牌,与品牌共存亡的意识。
(本专题稿件均由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 荣 采写报道)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