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6年来贫困人口减少至1.7% 精准脱贫仍任重道远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3-18 14:48:16

摘要:“全面科学评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仅对实现全面脱贫目标,保证2020后不返贫是必要的,而且对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价值,甚至对短期的反衰退也是重要的。”

6年来贫困人口减少至1.7% 精准脱贫仍任重道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2020年奠定小康社会的时间表近在咫尺,三大攻坚战也行至最关键一步。从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三大攻坚战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均有不小的成果。

“2012年到2018年,我国贫困人口从9800多万减少到1600多万,连续六年来完成了1300万的减贫人数,从10.3%减少到目前的1.7%,153个贫困县摘帽,加上今年可能脱帽的280多个贫困县,加起来400多,基本上完成全国832个贫困县里面的一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指出。

2019年全国两会上,“返贫困”一词仍然高频出现,精准脱贫仍旧任重道远。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代表课题组发布的报告《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显示,中国人民大学从2013年到2018年,持续不间断的对某中部贫困县进行持续追踪。

数据显示,在该贫困县中,因病致贫、缺技术、因残、缺资金和因学是导致贫困的前五个原因,其中,因病致贫的人占28.3%,缺技术占23%,因残占13.6%,但也有4.83%的比例是因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即懒惰致贫。

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脱贫摘帽以后的可持续性问题,比如返贫现象。在巩固和提升方面有很大的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解决,否则到2020年有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刚一宣布我们扶贫脱贫达到目标,就有部分或者一大部分以返贫的现象,这也是国家非常担心和担忧的事。

“全面科学评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仅对实现全面脱贫目标,保证2020后不返贫是必要的,而且对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价值,甚至对短期的反衰退也是重要的。”郑新业指出。

精准扶贫任重道远

人民大学发布的报告显示,尚未脱贫人口的突出特征是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市场,家庭结构老龄化、人力资本低,患病和残疾家庭超过一半;基本生存条件有待提升,饮水困难、居住危房较多、生产性用电难以接入、医疗条件,教育条件较差等。

在该中部地区的贫困县人口中,贫困家庭以3口之家和4口之家为主。23%3人,28%4人,5人12%,6人5%,7人1%;从年龄结构看,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整体年龄偏大,且20-40青壮年较少;从受教育程度看,贫困人口中,初高中占了一半,小学占了30%,从2014年数据来看,49%是初中,11%是高中,大专及以上5%,文盲或半文盲是5%,小学是29%;健康资本看,健康的人是76%,长期慢性病的人是13%,残疾7.98%,患有大病1.93%,最后6%的人就是留下的人,应该交给社会保障体系。

从收入结构看,建档立卡户家庭收入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其次是转移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

从致贫原因看,因病致贫、缺技术、因残、缺资金和因学是导致贫困的前五个原因。数据显示,排名第一的因病占28.3%,缺技术23%,因残13.6%,缺资金10.3%,因学10%,缺劳动力7.95%,懒惰4.83%,因灾0.92%,还有交通落后等因素。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贫困理由,应该因人因户施策,因村提供公共物品,并将扶贫的思路从单一公平视角增加贫困户收入,转换为增长、发展和波动多重视角。”郑新业指出。

一个难题在于,贫困人口识别有待精准,政策和公共物品提供的针对性有待加强。报告发现,在“精准”方面,基层政府通过体制变革,有效实现了精准识别穷人,精准识别个体需求和公共偏好。

“新时代精准扶贫的体系,包含体制变化与公共资源配置方式。为了应对返贫困,2022年脱贫的情况,地方体制发生重大的变化,一个是建立指挥部制,每个贫困村都派了第一书记下去,每一户都有帮扶人,所有的贫困户全覆盖,都有帮扶人,每一个贫困户都有帮扶人,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县级政府,也来自于上一级政府,也来自于央企。”郑新业表示。

据了解,利用精准识别穷人,2017年清退不符合贫困标准的贫困人口比例达12.8%,个别乡镇的清退率高达40%以上。其中,被清退的主因是家中有外购商品房或者自建豪华房屋,这部分家庭占总清退户的比重为46%。

同时,精准识别个体需求。注重因户施策,指派帮扶人精准识别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并将贫困人口的脱贫需求同帮扶政策匹配起来。因病致贫的家庭可享受“五道防线”、“两癌筛查”、免费体检、集中供养和兜底保障政策;因残致贫的家庭可享受免费婚检和孕检、产业扶贫政策;多重原因致贫的家庭可享受对应的多项帮扶政策。

此外,精准识别公共物品偏好。通过下派利益中立的驻村第一书记,既保证了村公共决策尽可能代表群众利益,也发挥了基层干部的信息优势。巡查督查制度的设计也进一步保证了各扶贫项目的落实符合贫困人口利益。

组合拳稳住“不返贫”

目前的扶贫政策中,包括低保户和五保户在内的建档立卡户脱贫进度较快,政策性脱贫程度显著,未脱贫人口中社会保障覆盖程度高。不能被市场所接纳的人则政府兜底。

人民大学追踪的贫困县内,2014-2017年建档立卡人口与总人口计算人均扶贫相关财政支出。2014年建档立卡人口人均扶贫相关财政支出1.66万,全县人均扶贫相关财政支0.24。

建档立卡户公共服务投入增长。慢性病的补贴,报销比例前面已经提到,2017-2018年,慢性病2018年是83%,重大疾病86%,住院是95%。

基础设施是扶贫财政支出重点,短期投入大但长期投入压力较小,且能产生长期收益。产业扶贫5%,社会服务31%,基础设施建设63%,其他项目1%。

“转移支付改善了贫困人口的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政府的退耕还林的政策,很大收入上改善了收入分配;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也使得更多的村庄、更多的人口可以通过道路接入市场。”郑新业说。

扶贫投入规模很大、增长快。

报告显示,在政策组合及效果方面,精准扶贫政策短期内提高了要素的利用率,长期内有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要素生产率提升。

短期内,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退耕还林等政策提高了贫困农户所占有的各类存量农林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得农户生产性收入增长了0.7倍;引进扶贫车间、交通补贴计划及公益岗位提供等政策增加了贫困人口的劳动供给,劳动适龄人口的平均工作时间从2014年2.8个月增加到2017年的4.6个月,工资收入增长了2.2倍。

长期内,按照多维贫困标准,当地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住房等均有显著改善:道路通达率100%;水塘、文化广场建设、卫生安全设施投资力度加大,以2017年数据看,建档立卡人口人均财政支出达6287.4元,接近建档立人口人均纯收入7486.49元;教育投资和救助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贫困学子,享受面向因病因残致贫家庭的多个健康扶贫政策的贫困人口占比达24.28%。这将提升未来贫困地区在潜在生产率。

“我们的扶贫效果仍然很显著,从这个县的例子可以看到投入越来越高,国家的总投入也是一样的。现在每年投到扶贫方面的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包括地方的扶贫财政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金超过1万亿,摊到每个人头上1660万,我们扶贫投入的标准3200块钱,现在每个人超过6万。有人觉得每个贫困人口发3200、4000,才1000多万,几十亿就够了,现在上万亿都不够,有效但是不是成本太高了。这个报告就解答了这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表示。

不过,接下来,如何保证2020年后贫困县不返贫,仍是严峻的考验。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