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CFCA报告:用户渗透增速放缓 电子银行流量红利时代即将结束

作者:朱丹丹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2-13 19:50:15

摘要: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金融科技创新可能会带来业务、技术、网络、数据的多重风险叠加,对金融安全和稳定产生更大的冲击。

CFCA报告:用户渗透增速放缓  电子银行流量红利时代即将结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朱丹丹 北京报道

近年来,电子银行原有的运营环境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12月13日,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对外发布的《2018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涵盖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各电子银行渠道的用户渗透率增速在年内均已放缓。

“这一业务指标的宏观变化标志着在电子银行层面,互联网流量红利时代正式终结,原有的依托规模型增长的模式将难以为继,银行业亟待转变思路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CFCA总经理季小杰表示。

她还进一步指出,尽管面对上述诸多变化,但可以看到银行业一直在积极应对,广大同业机构正在围绕业务形态、服务模式、渠道建设及组织框架等几个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其中,来自金融科技的创新推动对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的作用尤为明显。”

不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三部主任杨彬亦坦言,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金融科技创新可能会带来业务、技术、网络、数据的多重风险叠加,对金融安全和稳定产生更大的冲击。

电子银行流量红利时代即将结束

12月13日,CFCA发布的上述报告显示,整体而言,2018 年个人电子银行各渠道用户比例均较 2017 年有所提升,其中网银渠道用户比例增速放缓,相较 2017 年仅增长 2%,达到 53%。而移动端电子银行渠道发展迅猛, 2018 年手机银行渗透率首次超过网上银行,达 57%,不过,相较 2017 年增长 6%,增速亦有所放缓。

与此同时,由于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的发展普及,第三方支付用户比例则继续保持 10%以上的高速增长,达到 78%的历史最高比例。

“随着电子渠道用户渗透的增速放缓,电子银行流量红利时代即将结束。”《报告》指出,面对移动支付的冲击,银行业有必要进行以金融科技为基础的线上线下一 体化融合。

事实上,近几年来,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各家银行布局的重中之重。

“来自金融科技的创新推动对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的作用尤为明显。这一年里许多银行机构不断充实自身科技实力,注重科技人才的招募与培养。”季小杰表示。

对此,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马国光分析指出,金融科技对各行各业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深刻改变了银行业态的发展,使得银行对金融创新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移动互联网、生物识别等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众多新产品和新业务不断涌现,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使广大民众受惠于技术发展的成果,享受到高效快捷的服务体验。”

杨彬也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银行业正在进行剧烈的变革,有关银行发展的提法也层出不穷。对整个银行来说发展总的趋势是从物理网点转向移动终端,从线下转到线上,从封闭转向开放,主线都是“互联、开放、合作、共享”。“银行业是最有资本和实力来引导整个金融科技发展的行业。商业银行这一两年来开始逐渐改变了自身的观点和理念,开始积极拥抱金融科技,逐步布局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新兴技术。” 同时,商业银行要秉承一种开放的理念,找准发展金融科技的切入点。当然,在开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定力,量力而行;一方面要做到突出特色,善用外力等。

上述《报告》亦指出,“科技是银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将会持续,科技技术将会持续渗透进银行的各个业务流。未来,与银行业务流程、核心场景深度契合的新应用和新模式将层出不穷,并推动银行向真正的金融科技服务平台转型。另外,随着自身金融科技技术的逐步成熟和积累,银行将结合自身技术、资源优势,探索科技能力输出的模式,进而渗透到各个产业链中。

本报记者注意到,就目前看来,商业银行进行科技输出模式已初现格局,具体有三个方面: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创设)、共同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共建)以及部分民营银行建立开放式平台(赋能)。

不过,季小杰亦进一步坦言,银行业在大数据智能风控、线上精细化运营、场景金融建设等方面的金融科技实践中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金融科技创新或会带来业务、技术等多重风险叠加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科技的风险亦不容忽视。

“古往今来,技术往往都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促进发展,造福社会,用得不好可能会带来风险,危害安全。”杨彬对此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金融科技创新可能会带来业务、技术、网络、数据的多重风险叠加,对金融安全和稳定产生更大的冲击。因此,确保安全永远是金融科技发展的生命线,防控风险也永远是我们金融科技从业者的必修课。

马国光也强调称,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安全,安全稳定可持续的投入和运营才是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保障。“各市场主体要把握风险规律和技术创新周期,既要运用科技力量趋利避害,提高效率,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又要不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利的金融产品服务。”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日前亦曾表示,“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应该接受更为严格的监管。”如果说金融科技的本质也是金融,那么就意味着不能套上科技的外衣就变得不是金融,是金融就得按金融的规矩办,是科技自然定位为为金融提供支持和服务。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企业,无论自称是数字金融、金融科技、Fintech还是Techfin,概念的游动不应影响对金融活动本质的判定。

责任编辑:吴丽华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