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点正文

邻家猝死?出资方“善林金融”涉600亿暴雷案,苦撑3个月,如今欠供应商近6000万

作者:陈翩翩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8-21 21:38:33

摘要:公司法人跑了,账户被冻结,欠供应商近6000万

邻家猝死?出资方“善林金融”涉600亿暴雷案,苦撑3个月,如今欠供应商近6000万

华夏时报记者 蒋宏晨 实习记者 陈翩翩

几乎一夜之间,最有代表性的北京本土便利店:邻家168家门店全部关闭了。

7月31日晚上,邻家便利店运营公司邻里家(北京)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邻里家)发给供应商和内部员工的告知函件称,邻里家“唯一出资方”受到上海警方调查,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公司于2018年8月1日起停止总部各项业务,并陆续停止店铺营业。

邻家关闭文章8.2145.png

消息让所有人措手不及,包括员工,供应商和顾客,大家都没想到被冠以“最像7-11”的邻家会迎来猝死命运。

“告知函”还指出,“邻里家”背后唯一的出资方因故受到上海警方调查,导致公司基本账户与一般账户被银行冻结。公司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未真正实现盈利,依旧需要投资方注资经营,靠店铺自身销售收入仍然入不敷出;且目前公司账户已被部分供应商诉讼至法院进行了财产保全,账户资金已被冻结,公司账户内已无可支配资金。

同时,由于邻里家至今无法与法人和股东取得联系,无法申请破产清算,对于供应商与邻里家之间的债务债权将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诉讼保权,待警方下一步处置。

“邻里家”供应商提供的文件显示,“邻里家”欠款涉及93家供应商,其中最大一笔欠款高达491万元,百万元以上欠款有17家,欠款总额5812.75万元。

这还不包括员工的工资款。

“公司法人股东都跑了,公司账户冻结了。我们拿不到工资,公司让我们自动离职。”一位邻家员工曾对媒体表示。

在西城区阜外大厦的邻家总部,有大量邻家员工挤满公司办理离职手续,也有同行来此招揽人才,警方也已经到现场。

一位财务人员称,由于邻里家公司的银行账户已经全部被冻结,预计不能顺利发放7月员工工资,员工可携相关离职证明申请劳动仲裁。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派出所民警表示,“善林金融为邻家便利店唯一出资人。邻家的股东是通过向善林金融借款的方式来投资邻家便利店的。”

而今年4月份,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消息称,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善林金融法定代表人周伯云等8人被批捕。

邻家关闭文章8.2147.png

经警方调查,自2015年2月起,周伯云在互联网上开设“善林财富”、“善林宝”、“幸福钱庄”、“广群金融”等线上理财平台,对外大肆销售非法理财产品,涉案金额达600余亿元。

警方通报指出,“善林金融”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偿还前期投资人到期本息,系典型的庞氏骗局。

由此推算,从4月份开始,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靠资本输血的邻家资金链已经受到影响,一直苦撑了3个月,没有对外界透漏任何消息。在7月底突然宣布消息,应该是找不到其它资金来源,或存活途径,只能宣布关门大吉。

只是这招打得所有人措手不及,“瞒天过海”的本领算是炉火纯青。

这一由p2p暴雷传导到便利店倒闭的事件让所有人惋惜。

欣慰的是,包括7-11、罗森、全家等同行都表示愿意接收邻家的赋闲员工,同时,邻家留下的门店资源也成为他们“觊觎”的目标。

8月8日晚,界面新闻曝出,邻家已对潜在的接盘方开出10亿元的价格,但对这一价格,有业内人士认为价格过高。目前还未有新消息传出。

一、不受资本待见

此事件中,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靠资本救济的邻家与远在上海的善林金融的关系备受关注。

2015年4月,北京7-11负责人王紫在善林金融周伯云的支持下,带领几乎所有的区域经理离职,创业成立了邻家便利店,注册资金1亿元。7月,首家邻家便利店在北京开业,计划在北京开设百家门店。

资料显示, 2015年善林金融正常运营时,常与邻家捆绑在一起以“兄弟企业”对外宣传。

善林金融及其投资的公司的高管曾也参与邻家便利店的开业剪彩和致辞。

如今,大厦倾倒,必受波及。没有了充足的资金流补充,邻家如大鹏断翅,直飞入地。

耐人寻味的是,在善林金融投资1年后,王紫和其团队又集体出走,创办了便利蜂。

现任CEO王磊曾对媒体透露,投资人曾要求过他们一年开2万家便利店。但线下便利店运营,不是依赖快速烧钱达到规模化的互联网模式,高昂的一线城市房租、人力成本、24小时营业,都使得便利店很难在短期内盈利。

由此可见,当初王紫的出走很有可能与投资方的激进发展方向不符有关。

其实一直以来,重资产的便利店行业不怎么受资本待见。放眼全国的便利店市场,占主导的日系便利店3巨头(7-11、罗森、全时)、本土的物美、好邻居等都鲜见热钱的身影。

目前,行业最早一笔投资事件是:2014年,广西南宁零售品牌today获得红杉资本5500万资金注入。

究其原因是,除了行业发展区域性较强,没有规模化的品牌外,还有行业本身的特性。

“便利店是低头是弯下腰来捡钢镚的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道出资本不追的真谛。他说,这是指又费力气又不挣钱的意思,而资本需要的是赚快钱。

二、走自己的路

北京一直被成为是便利店的死地。

2017年北京连锁便利店数量为1500家左右,远远落后于上海、广州。

“便利店行业的房租成本和人工成本太高了,盈利能力比较低,国内的大多数便利店都不怎么挣钱。”一位从业人员表示。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便利店行业的运营成本在快速上升,主要原因是租金和人工,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电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各种成本都在涨,便利店会逐渐退出市场江湖?

非也。近几年,北京政府提出:加大力度支持便利店的发展,还出台了相关方案,规划到2020年北京便利店数量将增加到3000家。

剩下的1500家的缺口,让市场蠢蠢欲动。

其实,在新零售概念下,前2年还被唱衰的便利店在与线上电商的角逐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24小时便利店随叫随到的暖心,食品的新鲜度等,解决了用户的诸多痛点,已经甩开了超市、百货等相对传统的业态,在未来竞争中被看好。

便利店中的新势力便利蜂也在“狂热”地利用新技术作为驱动,打通商品、顾客消费等数据,这对于店面选址,选品、库管、物流等环节都有裨益。

只是目前,国内便利店品牌是日企等国外品牌做主导,从业者唯国外品牌标准马首是瞻。这么多年来,大家学到的都是皮毛。其实,行业发展,还是需要扎根国内实际,做自己的创新,想自己的点子,这样才有可能像汽车行业一样,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编辑:张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