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综合国力”是冷战概念,中国更该关注的是全球“软实力”排名

作者:庞中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8-06 10:19:17

摘要: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并不等于中国的经济实力也是世界第一或者名列前茅,中国真正的经济实力也许仍然没有进入世界前5名。

庞中英

目前国内正在进行关于中美“综合国力”(国家的综合实力)比较研究的争论。有评论者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超过美国的“综合国力”。但这一结论引起了广泛的质疑、不认同和反驳。本文无意卷入这一争论,而是想就“综合国力”这一议题的研究谈一点看法。

第一,“综合国力”是一个冷战概念。如今,“综合国力”再次受到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令人忧心的冷战,在21世纪的再起。

在冷战鼎盛年代,美国和苏联学术界为服务冷战提出了“综合国力”的概念,并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国力”研究。美国和苏联的要害政府部门大力资助了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

为什么冷战时,“综合国力”至关重要?这很好理解:冷战是两大体系的全面对抗、全面冲突,两大体系靠的不仅是某国一些部门的实力,军力或者科技能力,而是全面的实力。

“综合国力”到底包括什么?可以说,涉及几乎所有的国家实力,诸如军事实力,外交实力也是其中之一。

毫无疑问,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变化,“综合实力”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

在美国,在冷战即将结束前夕,关于国家实力的研究产生了一大重要研究成果,即“软实力”理论的产生(1990)。这一理论大大改变了“综合国力”的内涵,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苏联在与美国以冷战为大框架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最终失败的原因。

第二,理解“综合国力”的关键不在于“综合”。尽管“综合”的学问也很大,并不是一般感知的简单的加法或者混合,而在于“实力”。因为人们对“实力”的理解不仅差别非常大,而且是相互冲突的。

在当前的这场争论中,不少评论者理解的“国力”或者“国家的实力”也很不同。

有一个现象不得不提:在中国,有人继续排斥从英语power翻译过来的“实力”,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power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的旅行史中,power这个词,从欧洲(部分的,中经日本)来到中国,一开始被叫做“强国”,即“强国”就是power。而一个个的“强国”,则被叫做“列强”。在中国,众所周知,“列强”曾是反抗、抵抗的对象。

但是,20世纪末期,中国也要“现代化”了,也要“发展”了,也要追求“富强”了,那么,现代化、发展、富强,是否就是西方说的power?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不过,后来,多数情况下,尽管各种论坛在说“强国”,甚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也包括“富强”,在理解power上,中国还是回避了“强”,power最终被翻译为了“实力”。

我们知道,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科学(包括国际关系学科),power是一个关键词中的关键词,可能是最难理解的。关于power的科学研究,源远流长,流派纷呈,文献汗牛充栋。

在中国,关于“实力”的研究,一直以介绍西方的关于power的研究为主。这种介绍是否已经改变了中国大多数公众对于power的认识,我没有调查,也不知道其他学者是否做过此类调查。

最近几年,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深入研究“实力”,也有人致力于实力的“某种学派”。这是知识生产方面的可喜进展。

我说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意思,到底什么是实力,到底什么是国家的实力,到底什么是国家的综合实力,这样的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回答。当然,有人在对国家实力进行量化或者测度研究,应该是以给定的或者假定的某种实力概念为前提的。这种量化、计量研究也许回避了实力的含义,但从其量化研究本身还是能看出,这样的研究者认为和主张的国家实力到底是什么。

第三,有人把各种各样的国家能力(如GDP,自然也包括过剩产能)等看作是实力,而“综合国力”则是各种国家能力的相加。这样理解实力或者综合国力,显然是错误的,甚至是大错特错的。中国民间经常说“大而不强”:看上去好大啊,实际上却乏力。这个说法就触及到事情的本质,即大不等于强。当然,此种说法没有正面、深入回答为什么会有“大而不强”现象。

“软实力之父”的约瑟夫.奈(Joseph Nye)一直强调,某某东西,比如一国的经济规模(GDP),一国的军事能力(有多少核弹头,多少航空母舰)一国的大学、智库,一国的演艺界,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该国的实力?各种各样的部门、行业、资源等,在多大程度上能转化为软实力?

受到奈的启发,本文特别强调“转化”。我的观察是,关于中国的实力或者中国的“综合国力”的研究,基本上没有研究,甚至严重忽略了奈说的“转化”。客观上,研究“转化”是十分困难的。美国的高等学校、智库可以换算为多少美国的国力?中国的各种资源或者某个部门的能力,到底能转化为多少中国的(真正)国力?为什么是软实力最重要?

所以说,对“综合国力”的认识并非易事。现在中国继续对“综合国力”感兴趣,可能是目前与美国关系恶化。但是,中国是否真的开展了与美国的在众说纷纭新冷战下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美贸易战是否将演变成为全面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如果是的话,中国是否汲取了当年苏联在与美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教训?

关于“综合国力”研究,我对国内现状的评估是:缺少对实力真正的科学研究的基础。许多人误以为诸如科技(即使加上诺贝尔奖得主的指标)等能力或者资源等,就是实力。正因为有这个错误,不管如何设计评估指标和模型,最后得出的“综合国力”结论可能谬以万里,或者这样的结论没有真正的价值,却有误导之害。

IMF早在2015年就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研究方法和指标是购买力平价(PPP)。但是,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并不等于中国的经济实力也是世界第一或者名列前茅,中国真正的经济实力也许仍然没有进入世界前5名。我们知道,在几个权威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软实力排名中,中国的排名是靠后的,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或者第二大经济体的称号完全不一致。(作者为《华夏时报》专栏作者、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关系学特聘教授,长期研究国家软实力议题)(主编商灏 编辑严葭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