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机构投资者20年铸就24万亿稳市重器

作者:葛爱峰 宋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7-27 23:15:14

摘要:从进一步开放信号的释放,到一系列重磅政策的连续落地,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正在加快,外资进入也会有利于国内金融市场形成良性竞争的“鲶鱼”效应,中国机构投资者新的“春天”或将到来。

机构投资者20年铸就24万亿稳市重器

■葛爱峰 宋楠

改革开放40年国人尽享变革成果,中国资本市场也是改革开放历史见证者及受益者,从无到有历经20多年探索,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已发展为股票、基金、债券、期货等多种形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市场,而其间所取得的众多成就都少不了机构投资者们的身影。

1998年3月,南方基金、国泰基金成立,分别发起设立规模均为20亿份的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标志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式“诞生”,中国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机构投资者。

20年风雨征程,中国机构投资者“百花齐放”,公募基金规模完成了40亿元到12.37万亿元的巨大跨越;在国家顶层设计下,“后起之秀”私募基金实现了野蛮生长向金融正规军的转变,且资产管理规模已高达12万亿元;保险公司开启股市投资步伐,成为A股增量资金的重要来源。

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财富的大幅增加,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机构投资者如何实现新的跨越,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加速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快车,成为机构投资者们的新“课题”。

机构投资的普惠金融路

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的“奠基者”,基金行业的兴起与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

1997年11月14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奠定了公募基金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机构投资者也踏上规模发展的“征途”。

1998年3月5日,国泰基金正式成立,成为中国首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随后,南方基金、华夏基金、华安基金、博时基金相继成立,上述五家公司被视为中国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当月,南方基金、国泰基金分别发起设立20亿元规模的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并上市。

中国早期基金行业由封闭式基金“一统天下”,这样的局面直到2001年被打破。2000年10月,证监会发布《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随后提出超常规、创造性发展机构投资者。

2001年9月21日,“华安基金”作为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正式登陆证券市场。华安基金旗下产品“华安创新”的成功发行,开启了中国公募开放式基金发展的新时代。

2004年6月,在新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影响下,开放式基金迅速扩张,开放式基金在年底便首次突破100只,且基金净值首次超过封闭式基金,相当于当时封闭式基金净值的3倍。在开放式基金的“加盟助力”下,中国公募基金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底,公募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创下了1205亿元的记录,而随后的2003年,更是进一步提升到1633亿,同时也推出了债券型基金、纯债券基金等多个新品种。

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次年,基金注册制成功落地,开放式基金迎来黄金发展期。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中国开放式基金的数量及净值在2013年至2016年间实现了大幅的“翻番”增长。

截止到2018年3月,开放式基金的数量已达到4531只,而净值也增至11.65万亿元。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推动了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的繁荣发展,为消费者创造了收益和金融便利,是普惠金融之典范,更是我国公募基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一位长期从事基金研究人士告诉记者。

养老基金助公募再“跨越”

2018年3月2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公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中国养老目标公募基金的法律地位正式确立。据《投资指引》规定,养老目标基金将采用FOF形式(基金中的基金)。

对于《投资指引》的相关内容及对于中国基金业未来的影响,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理杨德龙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养老目标基金采用FOF形式,主要是考虑到养老基金的目的是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要尽量保证本金的安全,FOF作为分散投资的品种与养老目标基金契合。养老目标基金是有特定目的的基金品种,要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采用FOF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养老目标基金的成功入市不仅实现了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也能够加快A股市场的“去散户化”进程。

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拥有人才、资金、信息等各方面的优势,在资本市场能起到“团结力量办大事”的效果,但目前A股市场每天交易额的90%却是由个体散户完成,机构投资者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养老目标基金是公募基金市场一种新的投资品种,它投资目标明确、收益较为稳定、波动较小,符合追求稳健收益、低风险投资者的要求。”杨德龙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预计将来可能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规模较大的主流基金。

顶层设计规范私募发展

非公开募集基金兴起是中国基金行业的巨大变革,但私募基金在初期监管相对缺失及自身复杂性的多重因素下,中国初创期的私募基金曾“乱象丛生”。

为规范私募基金合理运行,加强投资者保护权益。2012年,新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发布,使非公开募集基金的运行实现了有法可依。

2012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也正式成立。目前,在监管体系的日渐完善下,私募行业不仅改变了“野蛮生长”的状态,其基金管理规模更是“直逼”13万亿元。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3903家,已备案私募基金7.39万只,管理基金规模12.60万亿元。而在3年前,私募行业的管理基金规模仅为2.11万亿元。

杨德龙认为,过去两年私募基金规模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说明私募基金确实有适合当前理财市场发展的优势。

如今,中国私募基金或将成为承接海外资金对中国资产配置需求的主要力量,也将成为帮助国内资金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新生力量,国内私募基金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私募基金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活跃经济、解决就业等重要作用,逐渐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推动者。”经济学家宋清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私募基金行业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例如信息披露不够透明、投资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等。

随着金融业一直在开放中前行,股市和债市对海外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中国市场被纳入国际上的重要指数,中国投资市场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2018年初以来,新一轮对外开放启动并提速。从进一步开放信号的释放,到一系列重磅政策的连续落地,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正在加快,外资进入也会有利于国内金融市场形成良性竞争的“鲶鱼”效应,中国机构投资者新的“春天”或将到来。

编辑:韩永先  主编:陈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