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发展教育也可以扩大内需

作者:蔡志洲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18 17:13:02

摘要:发展教育也可以扩大内需


 

蔡志洲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重播了讲述清朝晚期留美幼童故事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幼童》,看后令人感慨万千。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和其人力资源的素质密切相关的,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最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伴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教育部门作为一个产业也会发展起来,而且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会不断提高。不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教育事业对内需的拉动看,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增长都有重要意义。
    在世界近代史上,一个国家要想富国强兵,首先必须发展教育,日本和德国的发展就是例证。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创了洋务运动的政治家在这一点上是具有远见的。从那个时候起,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开始了对现代化的追求。但由于时代、国力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教育事业的发展屡经挫折。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才有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教育的环境,这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伟人和重大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曾国藩、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如果没有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如果没有毛泽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没有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不会有今天的辉煌。但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不能仅仅依靠少数伟人的丰功伟绩,更需要一个有着高素质的民族,而这就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存在着的一系列的失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是与经济增长本身相比,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是滞后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即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世界各国的一般水平,即4%。但是现在近10年已经过去了,我们的这一方面支出仍然只有3%左右。其次是在国家财政支出中,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的关系应该改善。目前在国家财政的教育支出中,中央财政所占的比重只占到5%,由地方财政承担的部分达到了95%。但我们知道,由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如上海的人均GDP是贵州的10倍),各个地区的财政收入情况也很不同,由地方财政负担主要的教育费用,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只能得到更少的资金,这恰恰是违背教育的公平原则的。第三是对于义务教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仍然有待于加强。在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对一些困难地区的中小学教育支持得还不够。这进一步说明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在国家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重是必要的,只有加大中央财政在国家教育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才可能得到较大的改善。当前,我国在经济增长中的结构调整主要针对的是直接生产部门,其实,加大对教育等公众服务部门的投入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促进教育产业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会扩大对消费和服务的需求。
    目前看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还是要依靠各级政府的投入,而且越是贫困和欠发达地区,就越需要政府的支持。但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第三产业部门,仍然有发展前途。中国的人材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北大和清华,还需要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在通过政府力量大力发展各种正规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动员民间的力量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尤其是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以考虑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建立和发展包括教学、住宿、餐饮和其它生活服务在内的产业链。在这一方面,发达国家有很成功的经验,如在澳大利亚,面对全球的教育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形成很大的贡献,不但创造了教育部门的增加值,也拉动了其它服务性行业的全面发展。而在中国,要建一个新大学或专科学院,就必须建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学校之间是相互隔绝的,不仅效率低,也影响了其它产业的发展。现在各个地方建立了很多大学城,这些大学城通过引进大学或分校,取得房地产收益,但是很少能够作为一个新的城市全面发展起来。这说明我们在建这些大学城的时候,沿用的仍然是计划体制下的办学形式,不加以改造它如何能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呢?而对北大、清华这些正规大学来说,同样也存在着一个教育产业的发展如何对相关产业形成拉动的问题,校长们解决后勤和行政问题用的时间越多,留给他们创建国际一流大学的精力也越少,更进一步的分工和协作将是教育及相关产业的改革方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