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谨防重蹈胡佛覆辙

作者:张国庆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11 18:17:59

摘要:“退出”谨防重蹈胡佛覆辙

 

文/张国庆(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最近一段时间,“退出”一词十分流行,主要是因为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传递出了“经济复苏得到确定后,以透明可靠的进程退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讯息。
    本来,在金融危机爆发一年之际召开的这次会议,多少会显得有些沉重,但会议还是透露出了比较乐观的情绪。尽管为避免使脆弱的全球经济再次探底,本次会议提出要继续落实扩张性货币及财政刺激政策,以保证全球经济的持久复苏和增长。但在另一方面,会议传达出全球经济不断好转的积极信号,以及人们对未来形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使得“在时机成熟时退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在一些经济率先企稳和回暖的国家,政府已经在开始考虑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了。
    不过,这种乐观态度的传染性还是有限。此间,由瑞士再保险、沃顿商学院风险中心、苏黎世金融服务公司和花旗集团联合撰写的《2009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2009年全球风险包括财政状况恶化,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气候变化导致的资源相关风险加剧以及全球治理体系未能缓解全球风险。
    这份报告提示了全球经济所面临的囚徒困境。如今财政状况的日益恶化正成为各国主要风险之一,美国、英国等均已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在许多国家,政府投入巨大支出用于援助金融机构和支持经济增长,使得已岌岌可危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但问题是,如果大力削减财政赤字,导致政府投资锐减,并执行过度的信贷紧缩政策,就可能严重抑制了经济活动,并导致信贷损失扩大。换句话说,就是快速和全面退出的风险极大,这也使得不匆忙选择从经济刺激政策中退出正在成为一种全球共识。
    历史教训也提醒人们要慎用退出政策。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股市和楼市的泡沫堪称罪魁祸首。而在泡沫吹大的过程中,无论是柯立芝政府,还是胡佛政府,都没有进行主动干预,眼睁睁看着泡沫破裂,美国经济也随之陷入绝境。
    而更为致命的,是胡佛政府在金融政策上的矫枉过正。由于和美国股市、楼市一样心虚,一旦发现形势不妙,胡佛政府便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政策。1929年8月9日,美联储根据宏观经济过热情况,将利息提高到6%,将证券交易商的利率由5%提高到20%,使当时投机商们顷刻间陷入了资金短缺状态,只好逃出股市。由于此举也引领其他投资机构跟随,股市流动性顿时陷入紧缺状态,失去了支撑。随着市场信心的不断走低,股民对股市升值预期也发生180度转变,出现了股市抛售风潮,加剧了危机的深化。多年之后,当人们总结1929年经济危机的教训时,都会将胡佛的货币信用紧缩政策视为导致货币信用危机的直接诱因。而胡佛政府极端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更是为后人所诟病不已。
    从根本上说,这反映了胡佛在领导能力上的不足。一个好的领导,是不能遇事惊慌失措的,要对困难有决断力,更要有所预案。这一点,小罗斯福总统就是一个榜样,他在病榻上,就已经开始思考美国的问题,并在思想和人力资源上做好了应对危机的准备。而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危机面前泰然自若,而不会矫枉过正,做雪上加霜的蠢事。
    G20的退出争论,胡佛的矫枉过正,都给投资者上了宝贵的一课。股市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炒股要像抢银行一样,行动要快,关键时刻不能犹豫。其实,这还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想好撤退路线。这也是高明的将军们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所必须想到的。
    同样的,在“进场”之前,投资者也需要想好撤退的问题,要充分想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局面,并想好相应的对策,从而避免手足无措的情形出现。更重要的是,投资者要对市场的风向有敏锐的观察,也就是说,要在政策面发生的变化传导到市场之前果断退出。
    这也是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国际问题的原因所在。在全球化的今天,在金融危机阴影仍然迟迟不肯退却的当下,投资者有必要对可能影响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向的讯息做出及时的判断。在人们开始热议“退出”问题之际,聪明的投资者就应该想到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国内外政策调整,及其对市场必将产生的影响。
    在7月份管理层多次警告股市和楼市泡沫及密切关注信贷流向时,您想到了7月末之前务必要清仓出来吗?
    (编者注:作者新书《美国总统教你投资》近期出版,本报本期起进行选载,以飨读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