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单霁翔:用“创新”守护故宫下一个600年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2-02 16:12:23

摘要:单霁翔解读了如何让古老故宫焕发生机的创新思维与方法。

单霁翔:用“创新”守护故宫下一个600年

本报记者于娜  北京报道

恶搞皇帝,让鳌拜卖萌,他却说自己只是故宫的“看门人”。近日,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IDEO联手共同打造的“创领中国2030”课程开学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开篇讲座中,解读了如何让古老故宫焕发生机的创新思维与方法。

作为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被外界尊称为故宫“掌门人”,但他自己一直自称为“看门人”。 刚刚成为院长时,有媒体问他:“新上任,你有哪三把火?”他说:自己一把火也没有,因为故宫最怕火。一上任,他就带着助理,跟随地图,一间一间地走遍了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房。他花了整整5个月才走完,脚下穿的布鞋,都已磨破了20多双。

为了最大可能保持故宫风貌并扩大开放空间,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要故宫工作人员将私家车搬离紫禁城,甚至不直接和文物打交道的人,也要搬离故宫,包括他自己。在这位独树一帜的“看门人”带领下,故宫近年来实现一系列 “创新改革”,又重新“火”了起来,其中每一个细节和举措无不渗透了创新思维。

故宫是木结构建筑,为防止火灾,大白天有的宫殿里面也经常是黑咕隆咚,很难看到细节,那就引进冷光源不发热的LED灯;故宫不允许车辆穿行,国宾甚至外国首脑也不例外,但是故宫太大了,工作办事人员怎么办?那就使用自行车或电瓶车。

单霁翔认为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作为一个文化设施,究竟给人们贡献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而不在于拥有什么。因为人们进入博物馆感受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所以故宫需要不断改善,提高游客体验感。

单霁翔介绍了为此所做的各种“管理革命”,包括:“削峰填谷”平衡淡旺季需求;基于游客调研后的“厕所革命”;院内禁行任何机动车;重新高标准招聘物业,确保环境清洁有序;做平井盖,方便残疾人;设计全网购票和现场扫码,极大满足峰值游客;大殿内引入LED冷光灯,解决采光度的问题;完善中英文网站,传播故宫知识和文化等等。

单霁翔还详细讲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广受好评纪录片背后的故事,所蕴藏的“工匠精神”受到公众的关注并引发了共鸣与思考。难得的是,喜欢这部片子、为片子点赞的都是年轻人,70%的观众是18岁到22岁,年轻人在关注这部纪录片的同时,把更多的目光投进了故宫博物院,故宫仿佛也年轻起来了。

他透露,故宫约有200名文物修复人员,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科学家,进行文物分析、检测、探伤、出分析检测报告等,制定“治疗方案”。而且“文物修复医院”是对全世界开放的,各国的同行都可以来交流,普通民众可以预约参观。

故宫这几年的“创新和科技革命”备受瞩目,包括研发各种别出心裁的文创产品,用3年时间打造故宫数字社区、“数字故宫”和“智慧故宫”,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融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休闲娱乐、社交广场、学术交流、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并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和“粉丝”互动。单霁翔还强调,故宫也是教育机构,培养故宫学者,并且利用线上教育,扩大传播力度。

国家文物局已把故宫学院列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的培训基地之一。故宫学院的教学除了内部的各项培训外,还面向业界和社会,不定期举办面向公众的培训、讲座等。教学内容发挥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研究、保护等领域的优势,举办面向公众的家具、古书画、珠宝玉器等文物方面的公益鉴赏、古书画装裱等内容的培训、讲座及针对中小学生的文物知识讲座等。

在 单霁翔眼里,故宫不再是一个帝王生活过的宫殿,而是一座拥有无穷珍宝的博物院。他在演讲中一直强调,要用“新”守护故宫下一个600年:“再过两年半,紫禁城将迎来600岁生日,希望人们走进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只有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栋影响环境、影响安全的现代建筑,这样才能实现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