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正文

“学者商人”刘波的海南往事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15 17:47:07

摘要:背着“红色通缉令”的前海南诚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刘波,在日本隐匿了14年后,黯然离世。

“学者商人”刘波的海南往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背着“红色通缉令”的前海南诚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刘波,在日本隐匿了14年后,黯然离世。

对于普通吃瓜群众来说,这个十分大众化的名字,只有跟“许晴的前男友”连在一起,才能让人想起一段充满狗血的回忆;对于其师友来说,这个个名字代表着14岁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随后取得湖南中医研究院硕士、北大哲学系博士、师从季羡林的“天才”。

而在财经界人士看来,一个海南特区报出身的编辑,白手起家,从地产项目和医疗保健公司起步,不仅建立了庞大的传媒帝国,其一系列资本运作,更是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了一阵波澜,这都是堪称传奇的商业故事;然而,在风光的成就背后,隐藏的却是概念套利、拖欠大量贷款,在因信用证诈骗被调查之后,更是留下40亿的“窟窿”,远遁日本,让所有的成功故事都充满了讽刺。

不过,无论是天才还是骗子,无论是鼎盛时商业帝国的建立、后来的崩塌,还是长达13年的异国飘零,都随着其生命的消逝,而尘封于历史中。

卖“概念”的商人

梳理一下刘波的发家史就会发现,群雄并起、大浪淘沙的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初期,让他挖到了“第一桶金”。

1964年出生的刘波是湖南株洲人。1990年代初期,刘波南下海南,成为百万“闯海人”中的一员。其间,他所创立的地产项目和医疗保健公司成为其重要跳板。1992年,刘波以海南一家“虚壳”药厂的名义,在海南中行拿到3000 万美金的贷款。此外,刘波在武汉、海南从事房地产开发时,还从建行、中行拿到贷款上亿元。

不过,直到一部名为《传世藏书》的大书落地,刘波“传媒帝国”的建立,才正式开启了他的成功神话。也是从这部书开始,刘波把“概念”卖给银行的运作思路日渐明晰。

《传世藏书》于1991年启动、1996年完成,全部123卷本,涵盖经、史、子、集,以传世善本或公认最好的通行本为底本,已过耄耋之年的国学大师北大教授季羡林亲任总编辑,2000多名古籍整理工作者一同参与整理编校。这开启了此类书籍的先河。

不过,让这部书引起轰动的,不仅因为其艺术价值,更因为其成功的运作。《传世藏书》标价高达6.8万元,由于书价奇高,销售十分困难,但刘波通过大量向政府机关、著名机构甚至庙宇赠书,为日后游走文化界、金融界和资本市场积蓄了宽广的人脉。

“刘波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年轻的投机家,如果有条件和土壤他会成为索罗斯。他那个时代起步的人都有这个特点,一方面充满了梦想,有一种纵横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另一方面实现目标的手段,又多是投机性的。”刘波的一位生意伙伴评价说。

资料显示,在《传世藏书》这部书上,刘波就展示了他惊人的“运作”天才。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说,建设银行在海南的分支机构向刘波的《传世藏书》提供了3000万的贷款,而海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慷慨”不遑多让,向刘波提供了500万美元的资金。不过,这些款项后来似乎都成了呆账。

1995年,刘波创立海南诚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1998年,刘波以1个亿的代价,借壳“武汉长印”,后更名“诚成文化”,开始了在资本市场上的故事。

事实上,从《传世藏书》的运作开始,“卖概念”已经成为刘波的重要运作思路,并在1999年、2000年运作上市公司“诚成文化”时达到顶点。只不过到了诚成文化之时,概念不仅卖给了银行,也卖给了资本市场。

此时,刘波正在中国证券市场推出第一只“文化概念股”,在充实印刷主业的同时,着力开拓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影视、发行等领域,形成规模化、网络化,并建立起以技术支撑为基础,覆盖全国的图书零售连锁产业。

与其相应和的是,诚成文化接踵发布公告,声称与湖南大学共同组建岳麓书院文化教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组建北京人文时空网络商务有限公司,在网络股无限风光的2000年,诚成文化将主业不断由原来的印刷向文化出版、电子商务转移,制造了一波一波的利好消息。

诚成文化的股价从1999年年末的9块多钱猛然飙升到次年的36.66元,翻了4倍,诚成文化市值达到60多个亿。尽管此后由于虚假利润,股价大跌,但是刘波已经成功套利,并且更加成功地给“诚成文化”戴上“中国文化产业第一股”的桂冠。诚成文化的神话达到顶点。

化为烟云

在没有逃匿之前,刘波的传媒帝国已经具雏形。资料显示,诚成文化旗下先后“拥有”《华夏WATCH》、《华声视点》、《舞台与人生》、《这一代》(后撤出)、《少年文摘》、《中国医药导刊》、《大众电视》(后撤出)、《香港风情》、《多媒体世界》、《东方文苑》等10多家杂志。

此外,有报道称,在诚成文化的鼎盛时期,刘波曾收购了40多本期刊的经营权。 不仅如此,刘波还有与新华书店总店联合成立新华音像租赁发行公司,投资1900多万元建设遍布全国的销售终端“新华驿站”,投资600万元的陕西诚成邮政报刊发行有限公司,投资510万的岳麓书院文化教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164万的北京东方文苑广告有限公司,以及投资金额不详的北京人文时空网络商务有限公司等。

“刘波还真不算商人,他本来是学者,他不应该经商。”影视明星、刘波前女友许晴谈起刘波时表示。

事实上,在刘波收购诚成文化之后,增发新股的愿望迟迟没能实现。而此前他已拖欠了长沙、广州、北京、武汉数家银行的数亿元贷款,资金链随时面临断裂的危险。为了拆东墙补西墙,诚成文化背上了数亿元的担保贷款,主业和资产质量大降,2002年上半年业绩大幅滑坡,在股市中“圈钱”更不太可能。

无奈之下,刘波在2002年将诚成文化的大部分股权转让给湖南出版集团,海南诚成退居第二大股东。但由于公司遗留问题不少,接手不到一年之后,湖南出版集团又将股权转让给了广东奥园集团,随后更名为奥园发展。至此,诚成的神话黯然谢幕。

不过,一切并没有落幕。

2003年9月26日,奥园发展发布“特别风险提示”公告称,“对前董事长刘波及其海南诚成集团有限公司给上市公司造成的损害表示愤慨和谴责。”

在这份公告中,奥园发展表示,公司目前涉及三项诉讼案件:“湖南湘计信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借款1000万元纠纷案”、“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贷款担保38.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纠纷案”、“中国农业银行奎屯市支行1302.8万元图书转让纠纷案”,并称上市公司面临着巨额银行债务的偿还。公告称,经公司核查,涉案中的协议系海南诚成企业集团的工作人员持私刻的诚成文化行政公章,并伪造董事会决议。同时公司认为不排除刘波为逃避不良贷款责任,串通其他关联公司行为,及怀疑刘波对公司设套,将其他债务转嫁上市公司。

这还仅是冰山一角。2001年、2002年诚成文化的财务费用分别是1748万、2023万,按照约5%的企业年贷款利率来计算,大概折合40亿人民币贷款。

此外,刘波还是十数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以这些公司名义申请的贷款尚不在这40个亿的范畴之列。至于担保贷款,已知的数额大约在1.8亿。

事实上,尽管诚成文化在资本市场上声名颇著,但是其大股东海南诚成企业集团却一直面目不清。一个佐证是,海南工商界人士、法律界人士、有十数年从业经验的资深经济新闻记者,在海南却几乎从未听闻过这个企业的名号。

在奥园发展发布“特别风险提示”的时候,海南警方以涉嫌信用证诈骗的罪名正在逮捕刘波,案件信息显示,1997年至1998年期间,刘波提供虚假的信用证单据和证明文件,骗取中国银行海南分行38.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亿元)。不过彼时,刘波已经出逃至日本两个月。

尽管至今刘波仍未归案,但随着他的离世,这一切,也已经随之落幕。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