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敲“黑板”!一文看懂自然资源产权和主体功能区制度

作者:马维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0-24 13:38:30

摘要:10月23日15:00,十九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6场记者招待会,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介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敲“黑板”!一文看懂自然资源产权和主体功能区制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10月23日15:00,十九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6场记者招待会,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介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杨伟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38次会议当中,讨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关议题的就有20次,同时还研究了48项重大改革。

目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37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中,已完成24项,部分完成9项,正在推进的4项,出台改革文件84件。

杨伟民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密度最高、推进最快、力度最大、成效最多的5年,生态文明体制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在这里我举一些例子,请大家看看是不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他说。

例子一,除了矿藏外,过去其他自然资源全民所有的所有权人不到位,界限不清。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启动了这项改革,一是确权,二是建立管理体制。”杨伟民表示,“虽然全面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需要一个过程,但应该说现在已经开启了历史性的起步。”

例子二,中央推动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度,促进各地区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要求推动发展。

“以北京为例,它属于优化开发区,总书记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杨伟民表示,“这实际上相当于对首都北京的重构,是继元、明、清之后对首都的又一次重构,也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例子三,过去涉及自然资源管理的部门几乎都各自设置了自己管理的保护地,数量很多、面积很大,但监管不到位。

“总书记亲自主持审定了三江源(12.31万平方公里)、东北虎豹(1.46万平方公里)、大熊猫(2.71万平方公里)、祁连山(5.02万平方公里)等4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要求保护这些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目的就是把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还给自然,把全国2%的国土空间还给大熊猫、东北虎、藏羚羊,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净土。”杨伟民说,“这件事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

例子四,空间性规划存在交叉重叠的问题,一块国土,可能被不同的部门规划成不同的用途,这也是一个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空间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进行空间治理,必须有个统一、完整的空间规划为依据。”杨伟民说,“总书记要求开展市县‘多规合一’,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最后才能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并主持审定了海南、宁夏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试点情况表明,一个地区,一个空间规划是完全可行的,没有必要制定那么多规划。”

例子五,我们一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但对其他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却相对薄弱。

“总书记讲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就是说,要想真正保护好耕地,特别是保护好耕地的质量,必须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同时、同步保护好其他自然生态空间。”杨伟民说,“目前,包括,土地、水、能源、天然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海洋、矿产等自然资源都实行了总量管理制度。”

例子六,过去一些地方一度存在着重视增长速度、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

“总书记要求,不能单纯以GDP论英雄,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地区,要终身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杨伟民表示,“现在,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各地区各部门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杨伟民表示,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础之上再一次吹响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这就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打好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尽快补上生态环境这块最大短板,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他表示,“要使我们国家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使人们能够看得见星星、听得见鸟鸣,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