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涅姆佐夫遇刺案背后的政治博弈

作者:罗英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3-20 22:01:00

摘要: 2月28日凌晨,俄罗斯前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在莫斯科距离克里姆林宫数百米的地方被当街暗杀。这一特殊的刑事案件经过十多天的媒体炒作已经出现了许多版本。

涅姆佐夫遇刺案背后的政治博弈

■罗英杰


    2月28日凌晨,俄罗斯前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在莫斯科距离克里姆林宫数百米的地方被当街暗杀。这一特殊的刑事案件经过十多天的媒体炒作已经出现了许多版本。其中焦点主要集中在谁是凶手和谁是幕后黑手这两个问题,各方为此展开了唇枪舌剑,都试图引导民众按照自己的思路来看待这一问题。这比较符合政治暗杀事件一贯的逻辑,因此不足为奇。现在,经过俄罗斯执法部门的果断行动,车臣行凶者已经被抓住,下一步等待着的是莫斯科法院的审判。然而当3月10日被捕的主要嫌犯达达耶夫翻供称“自己无罪”时,这又给本已显得日渐清晰的案情增添了诸多变数。
    到底是谁刺杀了涅姆佐夫?这已经是一个不新鲜的话题,但也是绕不开的问题。鉴于涅姆佐夫曾身居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第一副总理的高位,生前是俄罗斯反对派的核心成员,加之又是反普京的急先锋,这使得他被暗杀马上被贴上了政治谋杀的标签。对此,笔者是认同的。因为所有信息显示这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暗杀行动,没有政治背景说不通。
    然而,对于许多西方媒体几乎口径一致地将矛头对准普京是幕后指使的说法,也只能看作是西方媒体意识形态在作怪。因为正值俄罗斯与西方在乌克兰艰难对决的关键时刻,将这盆脏水泼到普京的头上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这就像去年7月17日,马航客机在乌克兰东部地区被击落后,西方媒体都一致认为是俄罗斯指导东部民间武装所为一样。关于普京与暗杀涅姆佐夫有关的疑问是,涅姆佐夫对普京政权几乎不构成威胁,普京何来杀他的理由?更何况,克格勃出身的普京难道不清楚,在离自己办公的俄克里姆林宫仅数百米的地方当街开枪打死反对派领导人无异于自捅一刀,对自己极为不利。即便是要除掉涅姆佐夫,还有许多更合适的方式,这种时候任谁也不会行此当街暗杀的下策,普京也不例外。如今,数名车臣人被拘捕并被起诉,外界正密切关注莫斯科下一步的动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俄罗斯法院高调提审疑犯,公众能从各个角度一睹疑犯真容,这似乎也预示着俄方想要透露给国际社会一个信息,涅姆佐夫被刺案将很快大白于天下,而且该案件与普京无关。对此,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一般在调查政治谋杀案中,凶手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行凶的目的。如果我们将涅姆佐夫被刺案归于政治谋杀,分析其背后的政治目的应该更有意义。
    由于涅姆佐夫遇刺案人物和地点都十分特殊,这使我们不得不将它的目标确定为借此扰乱俄罗斯政坛和俄罗斯社会。毫无疑问,涅姆佐夫被暗杀给本已疲于应付经济危机和乌克兰危机的俄罗斯带来了较大的麻烦,它使普京政府陷入了无视社会正义和藐视法律的漩涡。有西方媒体爆料说,正因为涅姆佐夫手中握有关于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的重要情报,使得他命丧普京之手。如此一来,涅姆佐夫被刺案就如同美国大片剧本一样在演绎。这也许正是俄罗斯执法机关在追捕嫌犯时表现出来的难得的高效率的原因。因为普京政府不允许复杂紧张的俄罗斯局势再遭受到这一事件的冲击,而只有尽快揪出幕后指使者才能封住西方和俄罗斯反对派的嘴。
    而对于反对派来说,领导人被公然暗杀无疑给了他们号召民众反对政府的悲情理由。这从暗杀事发后第二天(3月1日)反对派立即组织规模达到数万人的示威者走上莫斯科街头悼念涅姆佐夫的活动中就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俄罗斯,反对派原本就式微,难以撼动民意支持率高达80%的普京。现在尽管涅姆佐夫被刺能够为反对派博取到一些社会同情,但是还是不可能在俄罗斯的政治博弈推演沙盘上扭转反对派的劣势。对于西方社会而言,这一事件无疑成为了打击普京政权的绝好题材。自2013年底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普京政权日益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为了打倒俄罗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除了坚定支持波罗申科政府对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进行军事打击,发动了数轮严厉的对俄经济制裁之外,还不放过任何对俄能够造成压力的机会。我们看到,马航客机被击落之后西方就毫不犹豫地将矛头对准俄罗斯,至今仍然坚持认为是俄罗斯支持的东部民间武装击落了客机。如果说在马航事件上西方都能将俄罗斯牵扯进来的话,涅姆佐夫被刺案件更加符合西方的胃口,这也是我们能够看到关于此事被西方媒体铺天盖地炒作的主要原因。这里充斥着有关阴谋论的各种脚本,而为了厘清事实,还原案件真相,普京也许只有尽快将真凶绳之以法这一最佳途径了。
    虽然涅姆佐夫被刺案在俄罗斯和国际社会依然受到高度关注,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将此事过于放大。俄罗斯历史上类似的谋杀案并不少见。仅是2000年普京上台后至今的短短十余年时间里,俄罗斯就发生了多起针对社会名流和政府要员的谋杀案。如2006年9月13日俄罗斯中央银行第一副行长安德烈·科兹洛夫遇害案,同年12月1日前俄罗斯特工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遭放射性物质毒杀案,2007年8月28日俄罗斯《新报》著名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被杀案等等。这些案件有的已经告破,罪犯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大多成为了无头公案。实际上,处于社会转轨时期的俄罗斯各种矛盾凸显,各方利益难以协调,当通过正常途径难以解决问题的时候,赤裸裸的丛林法则就开始登台亮相。这次涅姆佐夫被刺案件是类似现象之一,只不过在这个敏感的历史时期,它更容易成为被各方利用的口实而已。
(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