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让“3·15”走下神坛

作者:刘珊珊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3-13 22:58:00

摘要: “3·15”之夜,总有那么几家汽车企业“不幸”地被抓了典型,于是这个夜晚真的成了整个企业上上下下的不眠夜——一场危机公关实战等着他们。他们接下来的工作大概是:微博致歉、紧急召回、采取补偿以及承诺未来。
■刘珊珊

 
    不知何时,“3·15”成为一场大考,成为企业烧香的神坛。
    “3·15”之夜,总有那么几家汽车企业“不幸”地被抓了典型,于是这个夜晚真的成了整个企业上上下下的不眠夜——一场危机公关实战等着他们。他们接下来的工作大概是:微博致歉、紧急召回、采取补偿以及承诺未来。而另一些企业,在忐忑中度过这一天后,长长舒一口气——终于可以洗洗睡了。
    年年“3·15”,消费者期待,厂商紧张。熟悉的桥段是:往往还没到3月份,就会有很多汽车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媒体的“3·15”专题会不会涉及自己。因此,“3·15”前夕也成为召回事件最为高发的时间段。
    敏感的时段,习惯的打法。据粗略统计,仅在今年“3·15”前夕,就有不少汽车厂商主动宣布进行问题汽车的召回,品牌涵盖了进口豪华品牌、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共计28个,涉及车型45款。
    而对汽车企业的考验,难道应该只在这一天吗?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2349.19万辆,同比增长为6.86%。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是汽车消费的大国。而未来汽车行业的增长,也将告别昔日的疯狂,逐步恢复稳定。可以说,中国汽车业已经度过消费者“人傻钱多”的飞速发展阶段,在经历了车好卖、钱好赚的黄金日子后,汽车企业需要踏实下来,这对汽车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消费背景下,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显得尤为关键。据中国质量万里行2014年投诉报告显示,报告期内(2014.2.16~2015.2.15)收到汽车投诉3637例,涉及117个主要汽车品牌,涵盖326款车型。仍有大量消费者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积极奔走。
    目前,汽车“三包”、召回等政策已经落地,去年3月15日,新《消法》也开始实施。在多重利好政策护航下,国内消费环境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汽车市场的交易公平性得到强化,国产汽车整体质量在不断提升。
    但汽车消费维权的严峻形势却依然存在。由于汽车耐用消费品的特殊属性,使用周期往往长达十几年。而从汽车设计、零部件制造、组装,直到最后的检测,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质量问题,尤其是新开发的汽车技术越来越复杂,使用的电子技术越来越多,出问题的几率也在提高。
    此外,由于国内汽车保有量增长过快,售后服务水平跟不上,一些4S店对汽车质量问题的处理不够及时、有效,甚至推诿。这也是汽车投诉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相比欧美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我国的汽车召回制度依然略显疲软,完备的监管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强势的车企还在把控着问题车辆召回的主动权,消费者获得召回信息的方式还比较被动,这也导致有些车企有恃无恐,区别对待。分析人士认为,这其中折射出召回制度约束力偏弱,召回处罚力度不够,第三方检测制度欠缺。
    而汽车“三包”、新《消法》在实际操作中也遭到消费者的吐槽,退车,还真不是你想退就能退掉的。此外,包括发动机异响、车内异味等问题,由于缺乏鉴定标准,遇到类似问题的消费者只能凭借“运气”解决,维权难度颇大。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召回、赔付及纠纷的处理背后,都牵动着企业利益的神经。
    汽车消费权益的保护着实不应该是一个只在“3·15”才被人们提起的话题。美国质量管理学家约瑟夫·M·朱兰曾说:“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则是质量的世纪。”只有企业不断提升自身质量标准,正视产品存在的问题,才是长远发展之计。
    一年有365天,但只有一个“3·15”。有朝一日,当“3·15”走下神坛,成为诸多日子中普通的一天,消费者权益得到真正维护的日子就真的到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