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耶伦,还是那个耶伦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1-18 12:48:00

摘要:耶伦,还是原来的那个耶伦,这是华尔街期待她接替伯南克的原因,也是她必须在这一天给市场展示的东西。

程凯

    真是幸福的一对!11月14日,当耶伦作为美联储候任主席,走进美国参议院的银行委员会接受质询时,她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丈夫乔治-阿克罗夫可以陪伴在身边。这是一种信任度的完美展示,被信任,正是每一个央行行长最需要的品质。

    而耶伦,还是原来的那个耶伦,这是华尔街期待她接替伯南克的原因,也是她必须在这一天给市场展示的东西。其中有三样都让市场激动不已。

    一是就业。耶伦表示,将致力于促进经济强劲复苏,在不会引发通胀问题的情况下增加就业,并且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如此表述:

    “我们注意到,长期以来的失业问题令家庭备受困扰,给失业者、他们的婚姻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令其付出了高昂代价……我们的政策目标就是惠及所有美国人,特别是那些在长期以来令人失望的经济复苏进程中,因为高失业率而受到伤害的人。”

    你不得不说耶伦的目标清晰而正确。对这一点,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肯定举双手赞成,他长期以来都坚持认为,一个过于关心通胀而不关心增长的央行是有问题的,就业比通胀更重要。在此之前,斯蒂格利茨曾经专门写文章力挺耶伦接任美联储主席。

    二是QE。耶伦的表态是,至少目前“利大于弊”。“我和我的同事们致力于实现通胀率达到2%的目标,我们还需要确保随着经济复苏站稳脚跟,还要适时撤出刺激或使货币政策恢复正常。”

    既然在比较利弊,耶伦的思考就是概率性的。“结束该计划或太早结束宽松举措都具有风险”,因此耶伦需要做的是比较利益和弊端出现可能性的大小,而影响危害的大小,承认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并且在概率比较发生变化的时候调整行动。

    三是资产泡沫。对包括耶伦在内的美联储官员对资产泡沫的态度,是我一直都在关注的。我的看法是,作为央行,都有一种自动忽略泡沫的传统。果不其然,耶伦这一次又表示,“目前她在股市、房地产市场或任何其他重大经济领域都没有发现类似泡沫的情况发生”,只是警告称,“长期维持低利率可能引发有风险的市场行为”。

    因此,在耶伦的目标序列中,第一是就业,第二是物价,第三?可能资产泡沫还排不上。

    耶伦还是那一个耶伦。再回忆一下耶伦的言论记录就可以知道了。

    2006年1月,在2007年美国金融市场出现问题之前,作为美联储理事的耶伦曾经表示,“美联储的政策不应直接针对资产泡沫。如果试图直接针对资产泡沫,可能会不利于经济,除非FED决策者确定这样做可以令经济免受更大冲击。”同时,耶伦还认为,“个人储蓄率很低且近期甚至为负值是导致房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番话和与之相应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有问题的,美国房价不断上涨的原因,就是因为信贷增长和房价增长形成的“正反馈”。而最终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引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乃至欧洲的金融危机,随后是全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

    甚至到了2009年11月,在经历了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危机之后,耶伦的态度虽然比2006年有所调整,对待资产价格的观点还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她那时的说法是,“尽管有证据表明利率调整有助于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但是否应根据资产价格变动来进行调整货币政策仍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耶伦2009年说:“美联储不应随着市场走势调整利率政策,而不顾其控制通胀的正常职责。”而今天耶伦还是一种类似的说法,“我不认为美联储会是或应该是市场的俘虏。”

    市场把这种央行的行为方式称之为央行的“看跌期权”,对资本市场的泡沫是助涨不助跌。

    这种央行的传统,在经济增长期盯住通货膨胀,而在经济衰退期则大胆地降息放水。这样不对称的操作,将是资产价格泡沫的向上、再向上,上面没有天花板,下面有个保护伞。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耶伦讲话之后的市场反应,股市、债市和黄金,居然都能涨。

    当日,纽约标普500指数上涨0.5%,报收1790点,创历史新高;欧洲富时300指数也上涨了0.8%,是一个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东京日经指数则是大涨2.1%。美国国债市场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5个基点,5年期国债收益率则下降了6个基点;金价则上涨了9美元到1287美元。

    我们不能确定的是,美国的股市是不是有泡沫和有多大的泡沫,但是只要耶伦在,还是那个耶伦,一时半会儿泡沫破灭的概率还真不大。这一点,和中国的某些泡沫是一样的,因为不把资产泡沫放在多重要的目标位置上,是所有央行的传统。

    如果在一份新出炉的改革大纲中都没有提及,那就更是如此了。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