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货币战争大结局

作者:笔夫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8-28 23:18:00

摘要:政府为什么乐于忍受通货膨胀而让这种基础性的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上涨状态呢?

货币战争大结局

    一年之前,当我们谈论货币战争这个词汇的时候,指的是一些国家害怕另一些国家本币贬值而竞相压低自己国家的货币币值,以在国际贸易中寻得竞争优势的做法。但是,现在,那些曾经信誓旦旦进行货币贬值、对某个国家进行报复的国家正在为保卫自己国家的货币而苦苦挣扎,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正当所谓的货币战争激战正酣之时,国际金融之局正朝他们预想的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
    就像我们在最近几个星期看到的,那些在过去大放异彩、听惯了各种溢美之词的新兴市场国家,他们国家的主权货币正在以雪崩之势迅速贬值,外国资本如潮水般从这些国家退却,恐慌正在这些国家蔓延。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国家没有自己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没有深邃的金融思维,一味地跟着人家的思维走,只会怨天尤人,是没有出路的。
    巴西、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上演的本币贬值危机正在扼杀整个世界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信心,它也正通过价值传递来影响其它国家的宏观经济和企业运营。这个世界不是孤立的, 我们都知道这一点,它也可能对中国产生某些影响。
    《华夏时报》的报道说,今年以来,中国7月份汽车出口7.99万辆,环比下降5.4%,同比下降11.6%。这是汽车月度出口连续三个月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并呈现继续下降的态势。以奇瑞为例,今年上半年,奇瑞在巴西的销量为2504辆,市场份额缩减至0.15%,销量大幅下挫72.5%。不止是奇瑞,吉利、长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数据显示,吉利6月向海外市场出口汽车为9300余辆,同比下降11%;长城汽车今年前5个月累计出口量为3.3万辆,同比下滑11.8%。而影响中国汽车出口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巴西雷亚尔和其它对象国货币的大幅度贬值。
    各国本币价值的变化正迅速改变全球价值链形态。一方面,由于巴西这些国家货币的贬损,导致从这里输出的铁矿石、大豆和白糖因为汇率因素而显得更加便宜了;另一方面,从其它国家输往这个国家的产品无疑会显得更加昂贵,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点感受更加明显。现在,中国市场上的白糖价格只相当于最高峰时的三分之二,正是来自巴西的进口产品最终瓦解了中国几大糖厂的价格操纵,常规进口和走私的存在将糖业的价格垄断行为暴露无遗。
    可怕的是,目前的价格操纵仍然无所不在,美洲地区的玉米价格已经从最高峰时的850美分每蒲式耳整整跌去了一半,但是中国市场上的玉米价格仍然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不是因为真实的供应有什么问题,事实上,供应早已出现过剩,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家的收储制度。政府近年来采取的托底不限量收购政策,使得价格居高不下,这样的事情让人觉得非常奇怪,政府为什么乐于忍受通货膨胀而让这种基础性的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上涨状态呢?笔夫相信,这些现象的存在,足以让我们反思多年以来的政府收储政策。这不是一个好的政策。
    印尼和东南亚国家也正在向中国供应比以往更加便宜的商品。除了供应大量过剩的原因以外,货币贬值也是其中的因素,由于印尼盾的贬值,自这个国家输往中国的棕榈油价格只相当于高峰时的一半,而自这一地区输往中国的天然橡胶的价格早已雪崩。
    我们大概已经懂得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出现大幅贬值的主要原因:作为主要资本输出地的美国现在要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这会直接导致美元利率水平的上升,而这恰恰吸引了全球资本回流。在美元资产投资回报率上升的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前景并未被看好,甚至一些大型投资机构认定,在某些国家存在严重的泡沫,躲避泡沫造成的损害是资本的必要觉悟。
    现在看来,在经历了一个反复纠结的阶段之后,美国已经决意在下半年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其实,退出策略对于美国来说也是一个并不愉悦的过程,这是一种权衡利弊得失的选择,这期间,他们不得不忍受股市下跌和债券收益率上升的影响,而且还可能会使得美国的财政悬崖出现时没有备选工具,但是,退出策略实施后,全球金融战略格局的变化则完全会倒向美国一方。在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同时陷入麻烦的同时,美元的突然坚挺将从根本上改变自1999年欧元诞生以来的积弱格局,这让美国人在利益上的收获会大于短暂的损失。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在普遍预期美元将会进入长期上升通道的情况下近期却不涨反跌,而黄金和大宗商品反而逆市上涨。其实不管是从交易层面还是从基本面层面,这一点都不难理解。对于美联储这个重大举措的赌博式的分析,自然存在多种不同的认知,这会使得交易者跟随着消息面不断出现反复,而美联储不断利用交易者的心理反复进行市场安抚,尽可能长时间地让投资者留在市场中。
    另外,虽然印度、巴西和印尼等新兴市场国家近期不断传来坏消息,但是欧元区、中国和日本的某些经济数据却使得美元承受短期压力。欧元区的制造业数据和金融市场突然出现一些企稳现象,欧盟国家在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了0.3%,使得欧债危机已经过去的观点再度变得流行起来,但这个增长贡献主要来自于德国和法国,其它成员国家仍然乏善可陈。联系到这个区域仍然高达12%以上的失业率,复苏仍然是技术性的,摆在欧元区国家面前的,仍然将是资本流出和债务形势再度恶化的风险。欧元前一段时间的反弹仍然是技术性的。
    近期鼓舞市场走暖的真实因素是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企稳,这对于全球投资者的安定作用巨大,国家统计局的定调是,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企稳现象,今年有望实现7.5%的增长目标。过去的两个月,政府通过向企业减税、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和铁路建设的投资,使得7月份的工厂生产出现自年初以来的最大增速,出口数据超出预期。中国经济的稳定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走势提供了指引,在美元向下调整的同时,铜价8月份上涨了7%,天然橡胶领涨市场,上涨了14%,而国际金价两个月内的上涨幅度也达到了15%。
    但是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恐怕难以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提供持续不断的向上动力,因为美国金融市场本身正在产生一股相反方向的拉力,上期的专栏中笔夫就预言美国股市将会成为秋季跳水冠军,结果本周交易日内就已经跌掉了230多点。随着美国债市的下跌、债务上限问题的再次升温和叙利亚问题的爆发,美国股市将会在秋季完成它的大顶构造。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