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基金业高管何以惯性离职

作者:付刚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05 23:10:00

摘要:博时基金6月1日发布的高管人员变更公告,再给公募基金业频繁的高管离职风波,加了“一把火”。

基金业高管何以惯性离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刚 北京报道
    博时基金6月1日发布的高管人员变更公告,再给公募基金业频繁的高管离职风波,加了“一把火”。
    公告称,何宝出于个人原因,提出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在新任总经理到岗前,将暂由董事长杨鶤代理总经理职务。此时,距2011年何宝履职,仅一年零八个月。
    何宝是博时在告别长达13年的“肖风时代”后迎来的第一位总经理,孰料任期不满即挂冠而去,是什么令这位史上最年轻的基金公司总经理匆忙离去?公募基金业高管离职潮为何愈演愈烈?
博时二次创业流产
    博时基金给记者的回复显示,日前召开的博时第5届董事会2013年第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何宝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的议案。回复中,还有何宝对辞职的一个表态,“辞去博时基金总经理职务主要是基于个人职业规划需要,至于大家关心我的去向问题,如果有什么新情况,会向各位朋友及时报告。”
    就在今年2月时,何宝还向外界表示,2013年是博时成立的第十五年,博时将进行“二次创业”,重新描绘未来十年的战略路线图。
    显然,博时的股东和董事会没有给他实现“二次创业”的机会。
    让基金业界注意的是,何宝辞职距他2011年9月至博时履职,仅一年零八个月。
    2011年7月28日,博时创始元老肖风在任职13年后卸任,转投万向集团。同年9月23日,博时董事会召开特别会议,通过何宝任总经理—职。事实上,当初这一人事任命令业界颇为诧异。
    何宝生于1974年,为当时72家基金公司中最年轻的总裁之—,在此任命前,业内对其知之甚少。
    2001年后有6年时间,何宝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工作;2007年后进入中投公司任股权投资部高级经理、相对收益部高级经理、股票策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兼全球新兴市场股票投资主管。这两份背景,均与公募无关,与博时其他几位资历深的副总相比,不管年纪还是资历均显太浅。这也正是外界对其加盟博时议论较多之处。
    何宝介入博时时,正是肖风离开后公司陷入动荡之际。接“烂摊子”者既要保证基金公司的利润,又要保证规模增长,更重要的还有——保证博时人才的稳定。这些棘手难题,从目前来看,何宝并未完成。
    据博时大股东招商证券的年报显示,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博时净利润分别为10.95亿元、8.59亿元、6.34亿元、4.53亿元和4.15亿元,利润逐年下滑。
    其资产管理规模排名也在不断下滑。从2007年以2216亿元居行业第二,2012年第五,管理规模为1371.30亿元。
    与此同时,何宝任期里,肖风时代积累的人才折损大半。
    2012年8月初,博时首席策略分析师、2011年偏股基金冠军基金经理夏春离职;8月中旬,分管投研副总,亦是博时老人的杨锐离职,投奔肖风掌舵的万向信托;不久后,分管市场的副总李雪松也挂靴而去;同年11月,博时从海外引进的重点人才、量化投资部总监王政辞别。此外,业绩较好的基金经理汤义峰也转投大成基金。
    对于人员密集流失,何宝曾回应:“外界只注意到博时流出去的人,却没留意到引进来的人。”
    无疑,何宝正是通过年轻化和空降队伍的做法,来“清洗”博时旧将。
    何宝到任后,着力最多的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国际投资业务。上任仅4个月,2012年2月,即成立博时国际投资部,此部门一、二把手均来自何宝曾任职的中投公司。但这一安排,也被认为是此次何宝离任的导火索。
    据内部员工透露,空降的“老部下”,何宝都给予了令人眩目的年薪,这令博时“老人”十分不满。今年二季度,博时公布2012年奖金分配方案,处于公司边缘的国际业务部获得的年度奖金却极为丰厚,引起其他部门主管哗然。市场甚至传出,“博时十多名中层干部联名提出辞呈,要求公司更换总经理。”
“一股独大”的宿命
    何宝之后,高管离职潮短期内仍会延续。
    今年以来,南方、光大保德信、新华、前海开源、富国、富安达等6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已相继辞职。6月4日,一年前卸任华夏基金总经理的范勇宏再度传出已辞去华夏副董事长职务。
    总经理频繁离职,已成基金业的“家常便饭”。统计显示,在基金业发展的15年里,先后有55家公司共95次更换总经理。从离任时间看,以2008年为分水岭,之前的10年仅30位离任,占比31.25%;之后的5年有64位离任,平均每年多达11位总经理离职。
    为何早期离职总经理少?
    上海一位前基金公司总经理向记者分析说,基金业早期属于黄金发展期,要么股东较弱势,无意过多插手基金公司内部业务;要么基金公司股权结构较分散,没有“一股独大”的强势股东出现。“在相对强势的总经理领导下,公司通常能保持平稳发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但随着公募基金业不断壮大发展,其自身创造的利润逐渐“诱惑”着背后的股东走向强势。控股股东越来越密切地决定着基金公司的命运与总经理的任期。无论是华夏还是博时等公司,高管更迭的背后,业界无不将幕后操手指向控股股东。
    一家基金公司督察长向记者分析说,董事长与总经理纷争不断,是基金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具体显现。董事长往往是大股东派下来的“嫡系部队”,在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斗法”中,往往以总经理“败走麦城”作为结局。典型的如上海某家合资基金公司在业内享有“铁打的董事长,流水的总经理”的名声。
    他担忧地指出,一般企业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但在基金业,存在双重的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股东作为出资人与基金公司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另一方面,基金持有人和基金公司之间则是更典型的信托关系。
    “但遗憾的是,目前的治理结构导致基金公司一味地强调为资本和大股东服务,而忽略了为持有人服务这一前提,这会给基金业的长期发展带来无穷的后患。”
    在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副总经理秦红看来,“转型”已成为当下基金业不得不接纳的关键词。她向记者表示:“新基金法开始实施,行业的发展没有了禁锢,也没有了围栏,这个行业靠什么在上下游间汲取竞争元气,靠什么阻挡外来者侵入,靠什么在新行业获得领地?结果应该要在5年后显现。是被他人压缩、吞并,还是在财富管理行业中占更多领地?2013年,竞争才刚刚开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2024上市公司ESG优秀案例征集及实践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