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武汉综改区棋至中局

作者:张智 姚芳 赵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0-11 13:56:00

摘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为城市社会的发展探路,备受中央关注。

武汉综改区棋至中局

    本报记者张智姚芳实习生赵苏武汉报道
    在武汉,沿江而行,入眼的是江岸周围郁郁葱葱的树和悠闲的江岸公园。综改5年,武汉人发现,自己的城市环境越来越好了。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担当一项重大国家使命: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着眼未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为城市社会的发展探路,备受中央关注。
    今年6月初,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孔泾源从武汉调研回京,他对武汉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行动十分关注。他说:“五年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一些先行先试的做法,有很强的示范意义。下一步,武汉应按照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顺应经济转型趋势、符合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夯实基础,实现武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然而,随着综合改革棋至中局,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改革资金从何而来。
    “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中,尽管各地各显神通,在不突破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创新,自筹资金,但还是远远不够。如‘8 1’城市圈的电话区域一体化,就因为3个多亿的资金缺口至今无法实行。因此,我们希望国家能给更多的扶持政策。”湖北省战略办城市圈处处长邹春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创立部省联合机制
    “由于建设两型社会需要庞大的资金,光靠湖北自己的这点家底是远远不够的。于是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北省相关领导和多个部委包括银行谈关于两型社会的合作,向他们寻求项目资金的支持。而这个部省联合机制也是湖北在全国的首创。”邹春华说。
    2009年全国两会在京召开之际,湖北高层纷纷忙于拜访国家各部委领导,继续为武汉城市圈开展省部共建而奔走,并先后与商务部、国资委、科技部、中国银行等数家部委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共建武汉城市圈。
    时至今日,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田的湖北,越来越受到国家部委的青睐,而这也得益于湖北省部合作机制,截至目前,湖北省已与国家三十几家部委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随后,湖北又成立了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以下简称湖北联发投),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融资为主要业务,帮助“两型社会”推进。
    对于湖北联发投的成立,负责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规划方案起草的专家、省科院长江所所长秦尊文表示,城市圈建设需要上万亿的资金,而湖北联发投最初的32亿元注册资金,远远不够。因此湖北联发投更多地是投资一些跨区域的项目以及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这个公司更多体现政府的意向,起引导性的作用。”秦尊文表示。
    公司成立后,湖北省将价值160亿元的武汉外环高速和武汉城市圈7条城际快速通道的资产经营权划转到公司名下,并以其为出资人,陆续展开大东湖生态水网、武汉新港、花山新城等两型社会综改区重大项目的建设融资。
    城市圈一体化难题
    武汉城市圈概念一经提出,便备受关注。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构成的“8+1”区域经济联合体。这里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虽然,武汉始终致力于城市圈的一体化建设,但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8+1”城市圈的发展没有达到开始的预期。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感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特别是在武汉城市圈这样一个经济实力不够强、差异化程度比较大的地方进行建设‘两型’社会实践、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工作难度更大。”湖北省发改委7月递交的一份工作报告中这样表示。
    据了解,武汉城市圈是全国跨区域最多的综改试验区,是大城市带动农村的典型代表,相比其他试验区,政府财力相对薄弱。而“两型”社会建设涉及面广,投入强度大,比如开展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等重大改革试验项目,仅靠地方现有财力难以有效推动。
    以武汉为龙头的城市圈发展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间的差距。于是,湖北省把武汉城市圈的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方面。“圈域一体化”的项目是武汉城市群的投资要点之一。早在2009年,湖北省就已经列出一个包含177个项目的投资清单,投资总规模达到了12874亿元。这一庞大的投资额度在全国综改区所公布的投资额中首屈一指。按照这个投资设想,2020年,武汉城市圈GDP总量增长3.87倍,达到19746亿元;人均GDP增长3.36倍,2020年达到5.98万元。
    经验则更多是要靠探索完成。圈内9个城市如何破除行政壁垒,怎样实现劳动力、市场、交通、资源、政府监管等领域一体化也是待解命题。
    政策瓶颈
    “国务院批复两型办的时候,只给了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并没有给具体优惠政策和项目。主题是探索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变动。”武汉市发改委两型办的工作人员介绍。
    抽象的概念让探索工作困难重重。据了解,湖北省发改委主管综改工作的办公室此前叫做“综改办”,但概念过于抽象,后更名为“两型办”。现在,这个主管部门叫做“战略规划办城市圈办”,定位几经周折。
    “国家在批复地方经济的相关政策的时候,如果没有给配套的政策支持,或是税收优惠等政策,地方依靠自己的政策很难推进。”参与编制“武汉两型社会”的湖北社科院前院长、湖北省政研室主任赵凌云介绍。
    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的要求,武汉城市圈涉及财税、金融、土地等重要专项改革,要例行按程序报批后实施。湖北拟在武汉城市圈推进财产行为税改革试点,包括资源税、环境税、财产税等试点,没有中央相关部委的支持根本无法推进。不过,财政厅、地税局报送《关于支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有关财税政策的请示》后,至今具体政策尚未出台。
    湖北省国土厅报送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土地管理改革专项方案》(送审稿),也至今未获批。尽管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但是由于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导致政策在地方无法落实。
    “重要领域的改革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在国家政策不明朗、激励措施不具体的情况下,往往是谁先改革谁吃亏。”发改委战略城市圈办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当自下而上的摸索遇上难以逾越的政策壁垒,推进艰难可想而知。
    “武汉城市圈”成立后,倡导城市圈实行通信一体化的呼声渐起。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写道,武汉城市圈要实现同城,一定要实现降低通信资费、统一区号、取消漫游费,让城市圈一体化真正给百姓带来实惠。
    2007年10月,湖北省通信管理局联合武汉和鄂州,首次在省内两市之间试水取消长途通话费;2009年3月,武汉城市圈内长途通话费和手机漫游费大幅下降,接近于市话通话水平。
    “由于电信企业的部门利益无法协调,城市圈老百姓最希望的通信一体化工作,目前虽然手机漫游费、长途费已经降低了标准,但并没有完全取消,固定电话仍按长途计算话费,离老百姓的期望还很远。”赵凌云表示。
    尽管有着四通八达的道路,但城际公共汽车交通也由于政策限制和利益纠葛难以大范围开通。由于行政壁垒和部门利益的存在,大大阻碍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