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我为何不主张上条陈

作者:高王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29 19:35:00

摘要:从课堂上到后来的博客里,我都多次跟同学们说,不要写条陈,上奏摺(想写点什么并立马收效的同学,可不止一个呢),甚至不要想什么救国救民救天下,只把自己救出来就好。

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高王凌

    从课堂上到后来的博客里,我都多次跟同学们说,不要写条陈,上奏摺(想写点什么并立马收效的同学,可不止一个呢),甚至不要想什么救国救民救天下,只把自己救出来就好。
    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就进一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写条陈”怕会得“软骨病”;
    其次,“写条陈”不是“学术研究”,是一种“政治行为”,于同学不合适。
    今天我们只谈第一个问题,后者还是少谈——其实老师也只能教学问,“实际政治”是教不了的;可以教学生当“事务官”,可不是“政务官”——“刘项原来不读书”,听说哪位是“教”出来的?
    一门心思想“上条陈”,让上边接受的人,可能骨头先软了,脊梁先弯了,表现为:一,在材料上,使用对方认同的“事儿”(论据);二,在思想语言上,使用人家认同的“理儿”(论理)。
    比如,就以人口研究为例吧。很多学者使用的都是公开发表的官方统计数据,不管它可信不可信,“真实数字”呢,问也不问,装做就没那回事,既不得罪人,又便于对方接受。语言逻辑呢,也是跟对立面互相一致,比如,人口多的时候,当然可以“计划生育”,现在人口少了,您就别“计生”了好不好?好像人口多了,就该“砍杀尔”似的。
    近年提出修改计划生育政策的人,还有一个很大的担心,是中国将失去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其代表即是《大国空巢》(副标题《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大风出版社,香港,2007)。这也不能怪他,如果不久后出现这种现象,恐怕没有几个国人会高兴的。
    如像他们那样认同官方统计数字,那么确实就该好好想一想了:中国是不是很快就要追随着韩国之后,变得像法国一类国家那样,成为人口的“负增长”国家?甚至从“人口大国”变为“人口小国”?
    如果说,再过20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100年后,中国人口将不到5亿,200年后,将不到1亿。这恐怕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答应”的。
    因此,“一胎化”的计划生育,岂不就成了一个“民族自杀政策”,必须立即改变了?
当然,对于这些,我是有些不同的看法的。
    不止在官方统计数字上,在我看来,彼此的“理儿”也是不同的,比如说:如果目前中国人口依然很多,这个计划生育政策是不是也应放弃呢——因为明摆着它没有什么效果嘛——现在,局面已经不完全由“政策”而大部分为“社会”决定。
    其中有一位“同道”曾给我写信说,希望能跟他们一起努力,一起“上条陈”:
高先生:
    您的《对人的贱视》真是写得太好了,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能惊醒更多梦中人。期待您更多更好的作品。我和我的朋友都非常喜欢您在反计划生育方面的大作,这个畸形的政策需要您、易富贤、何亚福、杨支柱、阿蚌等有良知有见地的人去引导更多人醒悟。谢谢您!
    另外一封“公开信”写道:
高先生:
    你可以大胆猜测中国人口有16亿或者不止,但能否调查一下后,有把握再发表你的高见呢?究竟中国人口有多少,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一点的是中国人口一直在萎缩,计划生育的恶果在显现,你的大胆猜测可能为那部分既得利益者所利用,他们会说人口形势是如此严重,这是我所担心的。我是来自基层的,你会明白,不是少报了人,而是千真万确地多报、虚报、编报人或者死人报活人,高层计生部门就是想要人们形成人口爆炸的错觉,维护他们的一已私利!
    高先生,如果你能发挥你的特长,在反计方面做出些努力,你将和梁中堂、易富贤、何亚福、杨支柱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计划生育政策一定会改变,一定会废除,这是不可阻挡的!希望通过你的努力,让这一天早日到来!希望多见到你反计方面的作品!
    可是我写这些文字,并不是为了“上条陈”,更不是要当什么“民族英雄”。
    我关心的只是为中国人口辩诬,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观和人口观:“人口众多,何罪之有”?
    我讲的是一个“学理”:“人口众多,何罪之有”,“利钝”,是不计的,为此,我既不能“曲学阿世”,也不能“曲学阿友”。
    如果要“从事政治”,就必须讲究“成效”,必须讲许多“策略”,有时还要“不择手段”,这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与友人的分歧,一在是否“从事政治”以及“上奏摺”从政,一是在思想学术方法上,亦有我们“立场”的不同,而不得不予辨明。
    我对这样的“上条陈”还有一点意见。就是如果想做,就宜“拉近距离”,否则你就无法了解政府内的许多“猫腻”,那些表面数字背后的东西,另外可能存在的那些秘密数字,……对所谓“二相世界”,不深入其中是无法了解的。而且,躲在大老远的,或在国外,个人安全是没问题了,自己常年“吃香喝辣”,就容易产生一种情结,一种“愧疚感”,越弄越“左”(此非“左右”之“左”)。那些ABC家庭的情景,我在美国已见过不少。
    还有,最后我要说,“上条陈”,可是谁要听?你要给谁?最近我发了一篇关于“发展组”的文章,可“发展组”的年代早就过去啦,不要“自作多情”,弄个“乞讨者”当,那是何苦来哉?
    最后我要说,“条陈”,真的不可以“上”么,没错!不可以“上”。不过同学,你得有了真本事再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